远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时间:2022-03-08
 
食用菌是我县传统产业,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发展逐渐向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应对新机遇、新挑战,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重点,加快推进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根据《远安县“十四五”规划》和《远安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总体要求,编制《远安县食用菌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产业现状
远安县食用菌生产巅峰时期高达1.42亿袋,当前仍保持有6698万袋水平。远安是全国重要的菌种生产基地,年生产量达2000万袋。现有一级资质菌种生产企业2家。
(一)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长期以来我县食用菌品种以香菇为主,种植模式以春栽层架为主,通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在稳定香菇生产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多元化发展,已先后成功试种羊肚菌、大球盖菇、红托竹荪、黑皮鸡纵、灵芝、冬荪、毛木耳、金耳、玉耳、灰树花、鲍鱼菇等品种。羊肚菌、大球盖菇、灰树花、红托竹荪、黑皮鸡枞等高价值新品种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亩以上。经过3年的引进和试种,目前秋栽模式种植规模稳定在500万袋以上。
(二)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全县现有食用菌企业15家、专业合作社84家,家庭农场20家,从事食用菌种植的农户8500户,其中万袋以上大户600多户,从事食用菌相关产业的劳动力超过3万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带动作用明显。食用菌出口渠道进一步拓展,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集约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基本形成,已建30余个标准化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性得到提高。
(三)科技推广逐渐完善。香菇周年化工厂化栽培,羊肚菌、大球盖菇等珍稀品种大田种植,反季香菇种植等一批科技成果的成功推广,对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效益提升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种质资源库和菌种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不断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食用菌协会、远景食用菌培训学校等社会力量的加入,打通了种植技术通向田间地头的“最后一米”。
(四)政策支撑更加有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奖补政策》等文件,县财政每年安排800万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
同时,我县食用菌产业也存在的以下问题。一是产品竞争力不强。我县香菇种植以脱袋出菇为主,鲜菇含水量较大、菇面黑,在后期加工环节中,采用烘干和筛选分级比例不高,造成干(鲜)菇品相较差,竞争力不强,同时,出菇期恰好处于同类产品集中上市期,竞争激烈。二是种植收益下降。近年来食用菌种植所需原辅材料费用、人工费、物流费用上涨较快,而产品销售价格持续持平,食用菌种植收益正在逐年下滑,与种植水果、中药材等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或外出务工相比,比较效益较差,从事食用菌产业吸引力不足。三是生产要素正在不断流失。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青壮年劳力不断进城务工和社会资金投资农业产业日趋谨慎,食用菌产业生产要素正在不断流失,产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四是精深加工能力及品牌效应不强。食用菌深加工及出口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精深加工产品占的比重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农业品牌效应较差,知名度不高。
二、发展思路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科技创新为支撑,利益链接为保障,着力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围绕“稳产提质、转型增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将食用菌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示范产业、先导产业,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现代化,走国际化、标准化、设施化、专业化之路,推动食用菌产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和方向
(一)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末,把我县建成“产业体系健全、产业高度融合的食用菌强县”、“资源节约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香菇之乡”,“科技领先、集约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1.种植效益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县香菇种植规模稳定在6000万袋,其中标准化基地种植稳定在2000万袋,珍稀菇种植稳定在2000亩以上。调整香菇中优质菇生产比例,积极扩大反季菇和秋栽香菇生产规模,稳定在1000万袋以上。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农民从产业获得的收入持续增加,力争年均种植效益增长10%以上。
2.深加工及销售目标。“十四五”期末,鸣凤镇和茅坪场镇食用菌加工工业园区逐渐成型。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培育上市企业1家、产值过10亿龙头企业2家、产业过亿龙头企业5家。食用菌出口创汇达到1亿美元以上。电商成交额达到5亿元以上。全产业链综合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
3.质量安全目标。“十四五”期末,建成10个国家级出口标准化基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加大对菌种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和硬件设施的投入,规范菌种生产,提高菌种质量安全水平,菌种优良率达到95%以上。加强菌种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和检测技术研究,建成菌种质量检测机构1个,建设和完善种质资源储存库2个。
4.科技创新目标。围绕品种选育、菌种质量安全、集约化生产与加工、培养材料与配方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创新。开展食用菌保健食品、药品精深加工共性技术研究。“十四五”期末,食用菌的加工产品、生物医药保健产品及工厂化栽培技术的研发取得突破,新开发加工产品10个、生物医药保健产品5个。新选育食用菌良种10个,良种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5.品牌建设目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扩大我县食用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十四五”期末,“远安香菇”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湖北省著名商标5个、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认证10个,“两品一标”种植总面积达到80%以上。
(二)发展方向
1.菌种优质化。新品种选育、提纯复壮和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大,优良新品种的覆盖率不断提高,优质菌种将成为种植收益提升关键因素。
2.种植规模化。食用菌种植逐渐向龙头企业及大户集中,种植规模不断增大,千家万户散户种植模式将逐渐消失,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
3.基地设施化。标准化基地将由钢架大棚、控温控湿通风的周年化生产菇棚构成,水泥柱、竹竿棚将彻底淘汰,生产基地水利灌溉、质量安全控制、采后处理、冷链、烘干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4.生产机械化。在食用菌生产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出菇管理、采后处理等生产环节,将完成使用拌料机、装袋机、灭菌炉、接种机、环境控制设备、烘干机、筛选机等机械,纯人工操作模式将彻底淘汰。
5.菇农专业化。菇农将逐渐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实用性人才组成,更多专业化能人将返乡发展食用菌产业,粗放式管理、望天收模式将彻底淘汰。
6.产品精深化。食用菌医药、保健食品及加工食品越来越精细化,食用菌产品将日趋丰富多样化,深加工规模将实现倍增。
7.销售多元化。逐步实现农产品电商化,农旅融合步伐加快,食用菌技术征询、培训、信息发布、质量检测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四、区域布局
根据我县的食用菌产业结构现状,在产业区域布局上,以发挥集聚效应,形成规模效益为主要出发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的区域化布局:
(一)菌种生产区域布局。扶持森源生态、科力生等一级资质,昌林、大自然、远景等三级资质菌种生产企业,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提高鸣凤镇、茅坪场镇香菇、密环菌、木耳、羊肚菌等菌种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提升菌种产业化发展水平。
(二)香菇种植区域布局。产业基地布局遵循工厂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原则,“十四五”期末,高标准打造5个300万袋以上基地、10个100万袋以上基地,40个20万袋以上村级标准化基地、培育1000个以上的万袋种植大户,形成“5+10+40+N”辐射发散型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格局。
(三)特色珍稀菇区域布局。以茅坪场镇全镇及周边、河口乡为核心形成羊肚菌、灵芝等种植区域。以茅坪场镇、花林寺镇为核心形成红托竹荪、黑皮鸡纵、大球盖菇、灰树花、金耳、玉耳、鲍鱼菇等种植区域。
(四)加工及出口区域布局。开展食用菌加工与深度开发研究,以鸣凤镇、茅坪场镇为核心建设食用菌加工工业园。
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优良菌种繁育建设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食用菌优质种质资源,做好栽培品种的提纯复壮,珍稀食用菌品种的选育、驯化、引进、开发以及野生菌类的驯化工作,不断推出高产优质的食用菌当家品种或菌株,为我县食用菌产业高效发展提供良种保证。“十四五”期内,完成食用菌优良菌种繁育基地项目改扩建,主要包括菌种生产车间、培育车间及各种设备,建成固体菌种生产线和液体菌种生产线,建成年产1000万袋优质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
(二)智能化生产建设项目。以生态高效、质量安全和结构调整为原则,继续加强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十四五”期内,一是完成香菇智能化生产项目改扩建,包括生产菌棒自动化生产设备、自动化接种、智能化养菌管理设施、智能化出菇管理设施。通过运用人工智能、5G以及现代传感技术,实现食用菌菌种生产、制袋、装袋、灭菌、管理出菇、深加工全流程的智能化,有效解决菌种提纯复壮、工厂制袋、自动点种、工厂化栽培等季节、管理难题。二是完成珍稀菌工厂生产项目建设,包括栽培层、通风、采光及温控等配套智能化设备,建设年产2000吨红托竹荪、黑皮鸡枞、羊肚菌等珍稀菌工厂化种植生产线。
(三)精深加工建设项目。“十四五”期内,一是完成生物医药保健产品生产项目建设,建成以灵芝、灰树花、香菇、蛹虫草为代表的食用菌医药、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生产线。二是完成食用菌食品生产项目改扩建,建成调味酱、果蔬脆片、香菇罐头、香菇醋、香菇酒等加工生产线。三是完成干(鲜)香菇分选项目建设,建设年加工5000吨干(鲜)香菇加工生产线,有效解决香菇标准不一致、货源分散的问题。
(四)生态农业循环利用项目。通过结构调整,多元化开发,实现食用菌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十四五”期内,一是完成生物有机肥项目改扩建,建成年产5万吨废旧菌棒生产有机肥生产线,二是完成食用菌栽培与种植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建成利用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生产线。
(五)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十四五”期内,完成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包括食用菌科技中心、食用菌质量检测室、技术服务网络系统等建设内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一是扶持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对外引进等方式在菌种选育、工厂化栽培、资源高效利用、病虫害防控、关键农业设施、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提高产业科技研发和创新水平。二是扶持企业建立品种选育品比基地和菌种质量安全生产繁育基地,加大食用菌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完善种质资源储藏库。三是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强化公益性技术推广队伍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菌种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社会化培训学校等社会力量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事业,建立高效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二)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加强产业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循环利用型产业,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一是推广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向循环型、集约型转变。二是实施“废菌棒生产有机肥、生物质”、“果枝、桑枝、秸秆、果壳、谷壳等再利用”和污染零排放等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食用菌资源综合利用和多级利用的研究、推广和示范基地等项目。三是大力推广发展草腐菌种植,开展食用菌栽培与种、养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研究和试点工作。
(三)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加强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严厉打击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和违规施用农药等违法行为,对全县的食用菌生产主体全面施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构建以合格证管理为核心的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二是抓好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制订和完善食用菌产品质量分级、专用标准、投入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标准,突出产地环境检测、投入品质量监管、菌种质量检验检测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扶持企业加强菌种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和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县级菌种质量检测机构。
(四)加快市场主体培育。一是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对建设标准化基地给予一定财政支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广泛参与,整合力量,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基础,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原材料。二是支持县内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大自然、森源生态、远野风。金家湾、泰森原等企业技术引进、技术研发、生产线升级改造提供政策支撑。三是加大对外招商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从食用菌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进行招商,不断提升深加工能力,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五)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坚持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并重,一是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在稳定日本、香港和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开拓欧美、南美、非洲等出口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二是扩大国内消费市场,鼓励食用菌加工企业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交易会、展销会,引导民众增加消费,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避免食用菌国际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影响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创新电子商务、现货交易等营销模式,探索建立面向全球的食用菌及其加工产品网络采购平台等,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市场信息。积极关注国外最新的市场变化、贸易变化、技术壁垒等信息,加大国际交流,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抱团闯市场,防止价格无序竞争。
(六)着力提升农业品牌。一是按照“一个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办法、一套标准体系、多家经营主体和产品”的思路,整合资源,大力推行“公共商标+企业商标”的母子品牌模式,将“远安香菇”打造为国内知名的区域公共品牌。二是开展品牌的创建工作,鼓励市场主体积极争创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以及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不断提高远安食用菌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加大政策资金扶持。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食用菌产业作为我县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整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每年统筹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畅通企业融资渠道,用好楚农贷、抵押融资、增信贷、退税贷等信贷政策,为企业解决资金难题,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做好政策保障,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出台更加灵活的林木资源使用政策,积极协调外调渠道,对于外调木材给予一定的运费补贴,确保生产资料充足,同时,认真研究用好用活出口退税政策,确保出口企业合法合规收益。
联系我们 more >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鸣凤镇航天路139号

电话:13972534176

微信公众号:

远安县食用菌协会 联系电话:13972534176
Copyright©2000-2022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