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

    李波强

    丁志敏

    李彪

    专家公告

    食用菌栽培应该以"预防为主"食用菌栽培应该以"预防为主"作为指导方针,以过硬的技术支持、严格的操作管理以及规范而不失灵活的管理方式为基础。许多行业专家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只要按照食用菌生长允许的条件,做好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生产效果,收获符合安全标准的质量好、产量高的食用菌产品。

    常见反季节香菇出菇疑难问题与调控措施(1)

    发布时间:2016-12-1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1 香菇原料与配方常见问题:
        随意修改配方导致出菇困难。例如添加未经过验证实验的原料。有的把钙石粉当做石膏使用,有的把滑石粉、钙石粉、石膏粉等掺到麸皮里当作添加面粉买,有的把稻谷壳粉碎掺入麸皮买,用户不知道如何辨别其中真假,宁愿相信人家把高于一倍的面粉掺入麸皮中便宜卖,没有把石膏粉和滑石粉放到水中会自由沉淀面粉不会沉淀进行实验观察,明明知道稻谷壳粉用手捻是涩的而麸皮无论大小都是光的,只图便宜,其结果是造成投资减产甚至又的造成不会出菇或者错过正常出菇季节才会出菇;有的添加没有经过生产性实验或市场广告的添加剂,轻者造成出菇稀少或出菇过密而减产亏本,重者造成不出菇而严重投资亏损。因为胡乱加入掺杂兑假和没有经过验证、没有成分技术指标的所谓“食用菌专用”“增产剂”“杀菌剂”等添加原料,造成减产或不出菇现象。自从2000年以来,在栽培区域中的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2  装袋质量问题:
        装袋质量标准模糊引起出菇困难。例如,大多数出菇稀少或不出菇的菌棒,虽然涵盖菌龄不足、温性不相符、菌棒表面干燥、保湿效果不足、催菇措施不当等诸多因素,而占其表面转色程度偏重的比例大于其它各种因素,水分超大转色过重而影响出菇困难或不出菇的菇农,大多数是新发展栽培户,缺乏水分偏大的菌棒管理过程促控转色程度降低的经验措施,当发现出菇困难或不出菇现象时而束手无策。有的添加没有经过生产性实验或市场广告的添加剂,轻者造成出菇稀少或出菇过密而减产亏本,重者造成不出菇而严重投资亏损。因为胡乱加入掺杂兑假和没有经过验证、没有成分技术指标的所谓“食用菌专用”“增产剂”“杀菌剂”等添加原料造成减产或不出菇现象自从2000年以来,在栽培区域中的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3 菌丝培养问题:
        菌丝培养过程的积温偏低引起不出菇或畸形菇。不同香菇菌株的菌丝培养过程,对菌丝体培养环境温度条件要求的精确度各有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没有严格要求的菌株,例如90天以下的速生类菌株,可以在菌丝培养过程遇到适宜温度条件而自由出菇;二是菌龄在150天以上的春季栽培的晚熟类菌株,因为菌龄时间比较长而需要越过几个月的夏季,到了秋冬季节出现10℃以上温差就会自然出菇;三是介于早熟和晚熟菌株之间的120天至150天中熟类菌株,多数出菇特性范围是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季节20℃左右的气温过度过程自由出菇,所以对温差要求比较小,而此类菌株中的部分菌株容易出现“假菇”现象,为了避免“假菇”产生,需要在菌丝体培养过程促使菌丝体由生理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过程,进行“深度老熟”的培养措施,例如868、CR04、仙姑1号、241-4等,都需要在发满菌以后,对菌棒进行25-28℃的恒温养菌30天左右,促使菌丝转色后的深度“后熟”,达到正常出菇条件。
        4 香菇菌棒转色质量问题:
        缺乏菌棒转色过程的转色质量调控经验,造成转色过重而出菇困难,是比较常见的出菇稀少或不出菇问题。不同菌株的转色颜色和转色程度各有差异(如表所示)。需要理想的出菇菌棒质量,从培养料合成的水分含量开始控制,是最有效的控制转色效果的方法。根据不同菌株的转色质量程度,对拌料水分进行适当调整,可以减少必要的菌棒管理过程(加强通风、多刺孔排出水分、勤翻堆防止转色过重、多次打孔有利于排出菌棒内的水分等)诸多麻烦,按常规管理,就可以轻松达到理想出菇的转色程度。如果发现配水过量,或者看到转色已经达到要求,防止继续转色过重的有效方法是增加刺孔数量、加大通风量,保持环境干燥程度,保水膜栽培袋要尽快脱去外袋,促进菌棒内部脱水,调节菌棒转色程度。
        5  香菇袋料菌棒实验出菇方法问题:
        实验性出菇,是防止菌棒没有达到生理成熟,防止大量催菇后出现大量的畸形菇的常用措施,解决理想而批量催菇的时间和方法差异问题,使出菇产生异常是反季节香菇栽培种比较常见的问题,实验出菇的方法及其参考的菌龄、积温等技术参数,都有供种单位提供。
        6  香菇袋料菌棒批量催菇技术问题:
        常见的催菇技术问题,多见于催菇期间不懂温度和湿度条件,忽略环境温度、湿度、含水量等相关的技术参数;比较多见的是在高温天气条件下,用不符合子实体形成温度、湿度、菌棒表面干燥条件下,进行碰棒、敦棒、敲打或添加催菇剂等方法催菇,而导致反复催菇无效。
        7  香菇袋料菌棒出菇质量控制问题:
        反季节出菇质量主要是指菇质颜色、菇体大小、菇腿长度的控制措施。对于出菇质量控制的技术问题,需要栽培者对不同位置、不同湿度、不同遮阴度、不同光照度、不同干燥度、不懂天气等环境因素条件下,观察香菇菌盖颜色、光洁度、干湿度、花纹龟裂程度、花纹颜色变化因素、子实体生长速度、菇柄长度等技术指标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总结,找出自己的优质菇品的培养条件经验答案。
        8、香菇菌棒出菇数量控制问题:
        全国香菇生产大县的西峡县菇农经过20年的种植经验积累,采取“豹花斑”状菌棒生产、刺孔、放大气、越夏管理等环节控制,达到豹花斑点占菌棒表面积的5%~15%为最佳菌棒出菇状态控制标准的拌料水分控制方法,以手抓培养料手上有麸皮、无木屑、无水印,18×60成品袋料重量5.8~6.2市斤的控制标准,生产的菌棒出菇数量在15~40个之间。灵宝市的代料原料与西峡县相比,主要原料的质量虽有硬质木屑和苹果木屑的变化,但是菇农对袋料制作的重量控制范围比较大,从5.5市斤到7斤之间不等,这是造成灵宝市出菇质量控制出现(出菇密而小和不出菇或出菇稀而少的)两种极端现象的主要因素。
        9、出菇过密控制问题:
        出菇过密,除了引进品种容易出现出菇过密问题以外,对于出菇比较稀的品种,比较常见的是菌棒生产过程的含水量偏低,制成的菌棒表面转色面不足70%,或某些品种(菌株)的转色特性为茶褐色或淡褐色的出菇密集型菌株,如856、66、939、CR04、L18、高温1号等菌株的菌棒转色后的色泽均为淡褐色或茶褐色,而9015、9608、L26、808等菌株的菌棒转色颜色为褐色或深褐色。前者菌棒容易出菇,而后者菌株生产的菌棒容易出现出菇困难现象。灵宝市常卯村的菇农对于装袋重量大于6市斤~7市斤的菌棒控制转色过重的方法是观察菌棒转色面积达到70%左右时,立即脱掉栽培袋,只用免割袋进行转色后期的转色程度控制,所以这个村的菌棒出菇数量适中而稳定,菇个大而品质好。
        10、出菇过稀控制问题:
        出菇过稀现象出现在出菇过密问题的两类菌株的转色条件中。其中转色茶褐色的菌株的菌棒多见于转色过重(没有豹花斑)的菌棒,转色为褐色或深褐色的菌棒,则必须是在菌棒转色程度控制豹花斑具有接近5%以下的菌棒中,此类菌棒如果出现转色之后没有豹花斑点现象,就会产生出菇困难或不出菇现象。因为转的过重的菌棒表面被一层较厚的菌皮所保护,好像人体增加衣服不怕温度变凉的现象一样,而对环境温差影响的灵敏度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就会出现转色厚的地方不出菇,接近转色薄的地方容易出菇。
        解决出菇过稀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在出菇过程保持菌棒含水量和出菇期间的菌棒表面湿度软化条件,并加大震动和温差促控条件。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