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制定全年生产计划
面对疫情,可适时调整全年食用菌生产计划,以销定产,科学、合理安排春季食用菌生产。
鉴于食用菌的营养保健功能,根据疫情变化适时研判食用菌产品的需求量,做好全年生产量计划。
二、栽培场所的清理与消毒
大田栽培食用菌品种,春季及时清除杂草,开沟排水,地面喷洒2-3%的石灰水清液或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消毒;大棚栽培食用菌品种,春季随气温升高加大棚内通风,清理并摆放好菌包,地面喷洒2-3%的石灰水清液消毒。
三、制作优质菌种
对于菌种可自给自足的食用菌企业(合作社),针对中高温型等不同食用菌品种,合理安排,制作出优质的菌种。
1. 固体菌种制作。严格按照菌种操作步骤,严把灭菌关和接种关,菌种培养温度20—25℃,通风,暗光培养。
2. 液体菌种制作。购买了液体发酵罐的企业,母种经三角瓶摇瓶培养后,利用发酵罐制作优质的液体菌种,缩短制种时间。
3. 确保菌种质量。菌种要求菌丝洁白、长势好、无杂菌感染、生命力强。
四、备齐生产资料
根据全年生产计划,做好生产资料的采购安排,采购充足的棉籽壳、麦麸等食用菌生产原料及其它物质如栽培袋、消毒液等,保证生产物质的有效供应。
五、做好菌包生产和培养料播种
在加强自身防护和做好防疫基础上,疫情轻区尽早复工复产。食用菌作为设施栽培和“短、平、快”的“菜篮子”品种,要积极行动起来,确保食用菌产品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充足。
企业(合作社)在菌包生产中,料袋灭菌时间到位,保证料袋灭菌彻底;无菌环境下接种,做到无菌操作,快速接种,保证接种成功率。菌包在适宜环境下培养,培养室温度适宜、干燥、通风、暗光培养,提高菌包生产成功率。
六、加强出菇管理
1. 适时开袋出菇。依据食用菌品种特性,密切关注气温变化,气温适宜时将菌包开袋下田或菇棚(菇房)出菇。开袋后,做好水分和通风管理等工作。
2. 温度管理。早春气温不稳定,甚至会出现倒春寒天气。随时关注气温变化,温度低于5℃时做好增温工作;温度高于25℃时加强通风,保证食用菌适宜的出菇温度。
3. 水分管理。随着气温升高,开始春菇空间湿度管理需轻喷勤喷,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保持空间湿度85%~95%。春菇中后期,气温偏高,空间湿度管理结合通风进行,及时调控出菇,保证春菇质量。层架栽培的香菇菌棒采收香菇后注水,注水量随采收批次而增加。
4. 通风管理。气温低于15℃,中午通风;20℃左右,早晚通风。晴天无风,菇房温度较高,结菇多时,呼吸作用强,排出的CO2多,要加大通风量,补充新鲜空气;有风天气开门(窗)通风。
5. 预防病虫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春季因气温上升,湿度大,易生杂菌,故要加强通风,防止菌包霉烂,对局部长霉菌的菌包,可用1000倍多菌灵液或5%石灰水清液涂污染处,控制其蔓延;出现虫害时使用黄板或诱虫灯诱杀。
七、应对低温天气措施
受寒潮影响,一些地区可能出现大风降温天气,食用菌管理应做好如下工作:
1. 加固大棚。食用菌企业(合作社)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极端天气防范应急预案,出现倒春寒天气时,提早加固大棚。
2. 做好保温增温工作。气温低于5℃时,停止向料面喷水或菌棒注水,尽量保持料面干爽;大棚外薄膜盖严实;晴天引光增温;加盖薄膜保温。
3. 及时采收。对可采收或即将采收的食用菌进行抢收;采收后清理料面,待气温稳定回升,菌丝恢复生长后,重新进行日常管理。
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地区被临时管控。相关企业要遵循当地疫情指挥部门相关规定,少请人甚至不请人。若确实需要,应做好报备工作,并做好人员防护工作。根据疫情现状和政策要求组织生产,要求生产人员正确佩戴口罩,每天检测员工体温,合格者上岗,分时段、分散式安排务工人员进行工作,定时对环境、工具消毒。对已采收的食用菌产品及时联系政府指定的商超等经销商或是联系相关机构进行销售或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