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地区有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部分玉米秸秆在田间被白白烧掉或随意丢弃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带来安全隐患。北方中等面积的县每年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3.33×109m2以上,大约产生300万t的玉米秸秆。笔者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研究出了一套玉米秸秆温室栽培双孢蘑菇优质高产新技术,667㎡投料约1.5×104kg,产量可达6000kg,生物学效率可达40%。此项栽培技术正在推广,如果每年每个县秸秆的20%,大约60万t用于栽培双孢蘑菇,即可生产双孢蘑菇24万t以上。不仅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充分利用了资源,而且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多年的栽培实践,笔者总结了玉米秸秆温室栽培双孢菇优质高产实用栽培新技术要点,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适宜的场地、栽培季节
栽培场地应通风向阳,排水好、不积水、水源条件好,离菇棚较近,同时,一定注意要远离畜禽养殖场,因为在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很容易引起螨等害虫的侵害。北方冬季长,自然季节适合出菇只有10月初至11月末,及次年的4月初至5月末,因此,一般当年8月上中旬建堆,9月上旬播种,10月至翌年5月出菇。若过早栽培气温高,病虫害严重,过晚栽培则有效出菇期短,产量低。
二、菇棚消毒与畦床制作
菇棚消毒料进棚前半个月,打开棚通风窗口,日夜通风,最好掀开棚膜让太阳暴嗮3d以上。进料前3d,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将棚内墙壁、地面、棚架、立柱分别重喷一次,并在地面撒一层石灰粉(用量约0.2kg/m2)。进料前2d,用敌敌畏(用量0.01kg/m2)、甲醛(用量0.02kg/m2)密封熏蒸24h。
畦床制作笔者多次试验确定畦床宽80cm比较适宜,过宽畦床中部透气性差,发菌较慢,导致边缘出菇,中部出菇少。畦床不要太深,可就地起畦,也可挖深5-8cm的浅畦床,不要挖的过深,否则透气性差,将来出菇面减少,出菇效果差。畦床按南北走向排列,畦床与后墙留出约1m过道,畦床间距30cm,畦床长5m。另外在畦床底部尽量挖成龟背形,以免底部积水,引起培养料基部腐烂。
三、栽培料配方
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发现单纯用玉米秸秆产量低,采用部分玉米芯代替玉米秸秆增加了营养,并且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物理性状互补,同时又提高料透气性,在配方中加入豆饼粉、尿素、过磷酸钙等,补充了氮源和氮磷钾。667㎡参考配方为玉米秸秆6000kg、玉米芯3000kg、牛粪6000kg、豆饼或棉籽饼300kg、尿素75kg、过磷酸钙150kg、石膏150kg、石灰150kg。667m2总投料量约15000kg。
四、合理建堆、适时翻堆提高发酵质量
堆料发酵在播种前20-25d,一般翻堆4-5次,每次间隔时间为6d、5d、4d、3d、2d。检查培养料发酵适度的标准为:一看,培养料呈黄褐色至棕褐色,料内无粪块、无病虫杂菌,有少量白色的放线菌;二闻,没有氨味、臭味,略有甜面包和酱香味;三捏,手抓质地松软,不粘,抖得散,手掌留有水印;四拉,草料原形尚在,用手轻轻拉即断,不是烂成碎末;五测,pH值为7-8,料含水量60%-65%。合理建堆建堆时先铺一层厚15cm、宽2.0m预湿的秸秆,再在秸秆上铺一层3cm的牛粪,之后一层秸秆一层粪,直到堆高1.8m,顶层为粪肥层。堆完后用草帘盖住保湿,雨天盖塑料膜防雨淋(雨后立即撤去,防止闷料)。注意过磷酸钙和石灰不要同时添加,以免相互反应失效;铵肥、尿素在建堆时加入,氮肥加入太迟播种时氨味不消失影响发菌;过磷酸钙、碳酸钙、石膏在第1、2次翻堆时加入;建堆时要防止水流出过多冲走养分。料堆要求南北走向(均匀发酵),四边上下基本垂直,堆顶呈龟背形。建堆后的培养料含水量为75%,pH值为8.0-8.5。
适时翻堆翻堆时先将堆顶粪扒下来,从料堆的一端开始,先将边料取下,将堆内高温区料做新料堆的底部和顶部,将边料、底料、顶料翻入新料堆的中部位置。水分的调节要在第1、2、3次翻堆时完成,原则是“一湿二润三看”,即建堆和第一次翻堆要加足水分,第二次翻堆时要适当加些水分,第三次翻堆要根据料的干湿情况决定是否加水。翻堆的原则:料下30cm处温度达65℃保持2d。遇到以下三种情况应及时翻堆,一是当天温度比前一天低时,二是堆温在80℃左右而不下降,三是建堆5d堆温不超过60℃。
五、播种、发菌、覆土
播种 播种前将菌种瓶、盛菌种的盆、手套等用0.1%高锰酸钾或2%来苏尔溶液消毒2 min,然后把菌种掰成玉米粒大小,去掉老化膜(有些菇农认为老化菌膜也是营养,扔掉可惜,当做菌种用,结果造成绿霉感染)。
铺料厚度为25cm,40kg/m2。播种量为1m2用750mL麦粒菌种2瓶(2796)。
麦粒菌种采用翻播加撒播方法,先将总种量三分之二菌种均匀撒在料面,用叉子将菌种与上半层料混匀,其余三分之一菌种均匀覆盖料面,再在表层撒一薄层培养料,使菌种若隐若现,并轻拍料面,然后在料面覆盖编织袋或黑色带孔地膜。
发菌 播种后至覆土前为发菌期,大约20d。发菌初期以保湿为主,微通风为辅;播种后1-3d内,料温保持在22-25℃,空气相对湿度85%-90%,料面要适当覆盖。发菌中期菌丝已基本覆盖料面,此时应逐渐加大通风量,使料面湿度适当降低,防止杂菌滋生,促使菌丝向料内生长。发菌后期用直径1cm竹竿扎眼,从料面扎到底,间距20cm,有利排除料内CO2等有害气体。
覆土 覆土材料以泥炭土、壤土、黏壤土为好,如有条件最好用草碳土。一般当菌丝吃料3/4以上,大部分菌丝接近培养料底部时开始覆土。有些菇农由于着急出菇,往往菌丝刚吃料一半就急于覆土,菌丝没有完全吸收营养就出菇,营养不充分,产量低,质量差。100m2菌床用土量约4m3,土粒直径1-1.5cm,覆土厚度3cm。覆土前检查杂菌和病虫害,尤其是绿霉和螨类,一旦发现及时处理。如培养料过干要适度调水,可以在覆土前2-3d以1%石灰清水细雾润湿料面,促进料内菌丝复壮,起到“吊菌丝”作用,使菌丝返回料面后再覆土。在覆土前3d,1m3土用5%甲醛溶液10kg,边喷洒边堆放,堆成高和宽度各约0.8m的长堆,再用塑料薄膜覆盖24h,然后用石灰水预湿,调节pH值为7.5,含水量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宜。预湿后的覆土堆成长拱形堆,四周喷洒敌敌畏溶液等待第2天使用。
六、出菇管理
催蕾 覆土到出菇15-20d,期间以菌丝生长为主。覆土前期通微风,温度22-25℃,空气相对湿度80%-85%,通过“吊菌丝”促使菌丝向土层生长。菌丝经过7-10d的生长,可到达距覆土表面1cm左右,逐渐加大菇房通风量,使菌丝定位在此土层中,同时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至90%,降低温度至14-16℃,促使子实体迅速形成。经过5-7d后,就可见到子实体原基出现,进入出菇管理。
出菇 一般棚室内温度12-18℃,温度最好14-18℃,此温度适宜双孢蘑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若床面温度连续几天高于22℃,此时菇床停止喷水,早晚和夜间多开门窗,加强通风,尽量降低菇房温度,否则就会出现死菇现象,特别是刚出土的菇蕾更易发黄萎缩;温度低于6℃,应关闭门窗。出菇期间,保持室内相对湿度90%-95%,喷水量应根据菇量和气候条件灵活掌握,以轻喷、勤喷、间歇喷水为主,菇多多喷,菇少少喷,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或不喷,忌打关门水,忌在室内高温和采菇前喷水,每潮菇前期通风量适当加大,但需保持菇棚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在正常天气条件下,最好采用持续长期的通风方式,即在菇房中选定几个通气窗长期开启。在气温高于18℃时,应在晚上通风;当气温低于14℃时,则改为中午通风。通风时还要讲究开窗的方法:无风或微风时可开对流窗,即南北窗都开;风稍大时,只能开背风窗,以免影响菇房湿度。整个栽培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喷水、通风、保湿三者关系,既要多出菇、出好菇,又要保护好菌丝,促进菌丝前期旺盛,中期有劲,后期不早衰。
采收 双孢蘑菇的采收应根据市场需求而定,一般以菌盖直径4-6cm,不开伞为标准。采摘后及时削去泥根,清洗后装箱。采收前床面不得喷水,以免降低蘑菇品质。采菇时要尽量做到菇根不带菌丝,不伤及周围幼菇,一般宜采用旋转采菇法,用手指轻轻捏住菌盖先向下轻压,再轻轻摇动,将菇体旋转采下,不可直接将子实体拔起。
工作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农业局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