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基发生后浇水催菇
经常看我们博文和了解我们的人都知道,我们一直推行的方案用科学的方案催菇,确保原基在合适的时候发生,并能健壮的生长。什么时间催菇,关于如何操作,翻看前面博文即可。
催菇的操作在南方不明显,是因为南方土壤通常较湿润,气候温暖,在播种后一段时间(生理成熟)大多自然会出菇。而这并不代表催菇没有意义。催菇是有目的的“干”,而不是靠天吃饭,并且要“干”好。
近日在全国走了一圈,发现流传着一个奇葩的操作:原基发生或大量发生后,再浇大水,催菇。
这样的操作显然和我们的认知不符,调查显示,也有出的不错的,当然大多问题不少。
多数这样操作人员反馈是技术员这样指导的,据说是第一茬原基往往保不住,不整齐,这样操作出菇量大,均匀;还据说是,第一批原基在地表发生,不牢固,浇大水让地瓷实一下,新发生原基成活率高。
这里的问题是蛮严重的。
首先,第一批原基的健壮程度理论上是最强的,能否成活和健壮生长主要与催菇后的气候环境有关。
其次,均匀度与原基发生时的土壤湿度、空气湿度、温度有关,土壤湿度不合适菌丝就不会扭结,温度和空气不合适,原基就不能长大,结果就是看着一块地不均匀。
说地表的原基不牢固,倒是有这个现象,毕竟原基都是在地表形成(极个别特殊的土壤结构下,有土层内发生原基的事情,另当别论),但正常的催菇喷水后,地表照样达到了相同的结实程度,这是从结果找理由。
思来想去,技术员在这样教,只有一个原因,简化技术。因为要科学的判断催菇时间是很难的,判断早了容易遭遇低温,判断晚了,后期高温也麻烦;为了规避技术指导难度,就这样简化了之:看到原基搞死,再来一批,大水一浇,水分肯定均匀,时间上至少不会太早,晚不晚倒难说。
原基发生后催菇,有出菇出的不错的,这不是因为催菇操作促进,而是种性和种植方案没有问题,这块地怎么催都会有不错的产量。
而原基后催菇,在遇到外袋吃料不算好,菌种菌丝活力稍差时,可能就是致命操作。近日在北方就看到不少地,第一批原基搞死后,第二批迟迟发不上来,即便是有新的原基,数量也稀少的厉害,产量自然容易判断。
我们更倾向于用科学的数据,科学的理论指导生产。技术不难,也不保密,掌握了,就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