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春栽香菇”的概念及其栽培时间的设定
春栽香菇的定义是“春栽”,春栽的最佳时间是立春之后的自然气温平均15℃的2~3月份,有利于菌种萌发、发菌和培养菌棒。达到安全越夏的菌棒质量条件,就是菌棒发满菌丝,进入转色过程的平均气温在20±5℃的4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春栽”最佳时间。这个时间段的安排主要是以发菌、转色、越夏和出菇时间长度与选择的香菇菌种的菌龄密切配合,达到出菇产量最佳状态。
二、春栽香菇原料质量与产量关系分析
厚度2~6mm,大小8~12mm的木屑原料可以使袋栽香菇的原料转化率达到最佳出菇产量80%~100%。这样的“春栽工艺程序”的实际产量就是“西峡模式”2000年前后的3~4潮出菇基本产量。即17×55cm栽培袋每袋干品总产量(包括菇柄)达到2两半(2.7斤:0.25斤×100%=92.59%)。
随着香菇栽培规模和栽培技术提高,人均管理2000~3000个菌棒的规模增加了10倍以上,其中的栽培袋扩展到18×60cm甚至更大,木屑原料粒度放大到直径25mm以上,栽培袋扩大了随之木屑原料也扩大,接种的时间由原来的2月下旬至3月下旬提前到元月份甚至更早,而目前的每袋出菇4~6潮的干菇总产量(包括菇柄)只有2两左右。分析其中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提前2个月接种,延长了菌丝体消耗培养料的营养时间长度。按照每月一潮菇的平均值推算大约消耗20%左右的营养成分;二是原料颗粒放大,出菇3~4潮增加到4~6潮菇仍然还有剩余木屑原料残留现象,因为延长出菇时间和残留木屑大约减产15%,18×60栽培袋装入干料3.2斤按照90转化率是2.88两,减去35%的损耗,实际产量不足2两,只有1.88两,实际转化率为3.2:0.188×100%=58.75%。
笔者认为,春栽香菇的菌棒生产时间提前和木屑原料颗粒放大对单袋产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产量与效益关系。所以,提示广大菇农春栽香菇的栽培时间不适宜随意提前,如果需要提前储备原料,可以存放晾干的原料,或者是把秋季或冬季购买储备的木屑原料直接浇透水存放越冬(需要注意浇水不透的容易发酵发热而消耗营养),在2~3月份抓紧时间生产。
三、春栽香菇菌棒制作时间推迟的利弊
如果春栽香菇的栽培时间推迟而制作太晚,首先会引起传统栽培技术模式、管理技术方法的改变。因为春栽香菇从接种、发菌、转色、越夏、出菇的月份、节令、季节气温适宜每个工艺程序的巧妙结合都是经过周密设计和生产时间安排的,栽培时间错过了设计模式的时间范围,不仅是发菌、刺孔、转色、越夏管理等工艺程序及其管理方法都会紊乱,而且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管理技术疑难问题。例如刺孔尤其是“放大气”就会因为时间推迟到高温季节而严重烧菌,或者是转色期推迟到超过16~28℃的季节,高于28℃以上的夏季不会转色而成为“白棒子”给出菇管理带来疑难问题。
栽培时间推迟与是栽培数量增加的有关联。笔者在最近几年的西峡县技术升级培训指导期间发现,已经有部分种植户接种的时间推迟到3月底以后,菌棒发满菌丝的时间延长到6月份以后,因为进入高温季节,有的刺孔出现大量坏袋,或者引发批量烧菌;有的导致菌棒转色期不会转色,不转色菌棒越夏之后因为越夏失水而不能进入正常转色管理状态,又容易引起“白棒子”出菇或者因为没有转色菌皮而产生“爆菇”现象。
四、改换品种提高出菇产量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西峡模式”春栽香菇的当家品种“9608”属于中温偏低菌株,它的菌龄是150~180天,出菇中心(敏感)温度是14~16℃,所以在发菌期、转色期的月份气温高于18℃以上,在越夏前后的气温不会正常出菇。当前有不少菇农自由选购没有经过实验的香菇菌种,在春栽时间段进行栽培,结果会出现在发菌期自由出菇或者8月份就提前出菇的“早产香菇”现象。
如果需要改换品种,应根据菌龄和有效积温的月份推算最佳接种时间,缩短养菌时间长度,有利于提高出菇产量。例如选择120天左右的品种,在4~5月份接种,直接上架,发菌越夏,减去7~8月份的高温休眠期,8月底进入刺孔、转色和出菇过程的出菇产量可以提高15%以上。改换品种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出菇中心(敏感)温度范围要安排在不适宜出菇的月份或节令时间,防止气温变化引起自由出菇现象。需要注意问题是高温季节接种方法以箱式接种或者按照箱式接种原理进行“无菌化”工艺程序控制,是保障菌棒无污染成品率保障基础。
五、冬季接种仍然需要采取“无菌化接种”措施防止杂菌污染
春栽香菇提前接种,不仅仅是防止木屑原料供应不足而影响菌棒生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在菇农的菌棒生产经验中的“冬季接种杂菌少污染率比例少”的经验。特别是在深冬季节接种要防止死穴,因为菌种在5℃以下不会萌发新菌丝,尤其是接入的香菇菌种在超低温天气,超过6~7天不能萌发菌丝体,就会被干冷空气抽干水分而死亡。
六、综述
1.当地推广的技术模式设计规范性随意改变需要“实验性代价”。
代料香菇栽培技术模式的设计与推广,都是由各地区的专业科研单位和全国知名专家共同研究,根据本地气候特征和24节令的气温变化规律,适宜栽培模式的每个生产工艺程序管理技术规范要求的不同阶段的生产管理质量状态稳定性,以及推广技术模式的统一性、同步性、规范性、经验性固定概念的稳定效果,每一次改变,都要付出相应的劳务代价、投资代价和投资风险。
2.代料香菇配方规范性标准关系产量和投资效益。
各地香菇产业模式的春栽、秋栽、夏栽模式统一配方的确定和推广,最少需要经过3~5年以上的实验、验证、总结、推广服务关键技术指导等等,无论是原料质量或生产工艺程序及其栽培模式的时间确定,都与管理方法、效果、产量、效益密切相关,任何随意改变原料配方、栽培模式的时间,同样需要付出意想不到的的劳务代价、投资代价甚至于投资风险。
3.香菇生物学特性复杂,改换品种需要谨慎。
一是菌龄误差:与当地气候特征的误差时间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出菇时间无限期推迟到错过季节甚至跨过年度,造成管理技术疑难问题。目前的香菇菌种的生物学特性数据中的突出特点是菌龄标称时间长度从60天到240天以上,从接种到出菇的菌棒培养过程的时间长度误差是2~8个月的时间差,而引进各地的地方气候特征的变化,又把它们的数据予以无限制扩大,例如低温地区或者低温季节栽培的效果,就会把70天菌龄延长到150天甚至更长时间。
二是温型误差:选择没有经过实验、应用、推广过程的新品种,普遍出现了带给盲目引进新品种实验者,造成沉重实验经费的代价的案例到处可见。所以,无论是种植新手或者是老手,都不可盲目扩大新品种引进的投资幅度,遵循引进、实验、验证、总结、推广的规则可以有效避免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