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都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生产的“压舱石”。针对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我们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从菌种、原辅料、环境卫生、环境条件以及栽培管理等方面入手,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提升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实现食用菌生产“减量控害,安全发展”。
一、食用菌防治的基本原则
食用菌生产是专业化、周年化、设施化、产业化的高密集产业,是一项短、平、快的致富项目。一旦发生病虫害,蔓延速度极快,难于防控,影响产量和品质,且费工费时,增加成本。为提高食用菌产量和品质,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实施以下病虫害防治基本原则。
1、菌种要优良。选用纯正、抗病和菌龄适宜的菌种,适当加大播种量,保证接种后恢复生长快,生长健壮,抗病力强。菌种老化、不健壮、不纯、带有杂菌和害虫,一律不准使用。菌种选用本地已大面积种植,引进新菌种要进行栽培试验方可推广。
2、原辅料要安全。选用新鲜、无霉变、无病虫杂菌的栽培料,并进行严格灭菌、杀虫处理。覆土材料要选远离食用菌栽培区或未施入食用菌粪肥的田土,且烈日暴晒后药剂熏蒸。培养料最好采取二次发酵技术,减少培养料和菇房病虫基数。
3、环境卫生要清洁。对栽培场所和有关设施进行彻底灭菌、杀虫,同时搞好周围环境卫生。操作人员严格消毒,水要清洁,水质要达标,门窗要有防范措施,防止害虫和杂菌侵入,杜绝虫源和菌源。
4、环境条件要适宜。食用菌发菌期需干燥、通风环境,出菇期需高湿环境,在食用菌栽培管理中,创造适宜的温度、湿度及通风条件,尽量满足食用菌生长发育条件,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5、栽培管理要谨慎。栽培管理要严格按照操作管理规程,认真细致地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防止扩散蔓延。对污染菌袋和栽培料要及时清出栽培场,妥善处理;适时早采并清理残茬和带菌子实体,避免病虫害传播蔓延。
二、绿色防控对策
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在预防为主的基础上,按照绿色防控理念,综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将其为害降到最低,提高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实现菇农增产增收。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虫菌种。选用纯正、抗病虫和菌龄适宜的菌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品种间要互相轮作、倒茬,切断病虫食源。为避免抗性减弱,菌种一般3年更换一次,并经常开展菌种提纯复壮。
2、严格控制原辅料携带病虫。原辅料要选用新鲜、无霉变、无病虫杂菌的栽培料,并进行严格灭菌、杀虫处理。覆土材料要烈日暴晒后药剂熏蒸方可使用。
3、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栽培场所和有关设施要进行彻底灭菌、杀虫,废弃物和污染物及时清理、烧毁或深埋。水要清洁,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接种时要树立无菌概念,严格无菌操作。
4、创造适宜食用菌生长发育条件。温湿度和通风条件是食用菌栽培成功的关键,发菌期需适温干燥、通风的环境,出菇期需适温高湿、通风的环境。一般在较低适温条件下,食用菌病虫害发生较轻,反之发生较重。
5、科学管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栽培管理,一旦发现污染菌袋和栽培料,及时清出栽培场,妥善处理。适时早采,清理残茬和带菌的子实体,减少传播蔓延。适时加大播量,菌丝愈合、生长快,病虫污染轻。
(二)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应用有限,但在食用菌病虫害防治上普遍使用。
1、灭菌。食用菌灭菌主要采取热力学灭菌和辐射灭菌。热力学灭菌包括高压灭菌、常压灭菌、干热灭菌、火焰灼烧、培养料堆制及发酵等。辐射灭菌包括紫外线辐射、日光辐射、电离辐射等。
2、诱杀。食用菌诱杀包括灯光诱杀、气味诱杀、黄板诱杀等。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夜间灯光诱杀;利用害虫对食物、气味的特殊嗜好进行诱杀;利用害虫的趋色性,采取黄色粘虫板诱杀。
3、阻隔法。在菇房的门窗处安装纱门纱窗,在栽培场周围搭遮防虫网,或在栽培场所挖封闭环形沟,阻断害虫迁入为害。
(三)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应用生物学原理达到抑制或消灭病虫的目的,即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它不污染环境,没有残留,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已广泛应用,但在食用菌病虫害防治上应用还比较少,且大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从理论上讲,食用菌生产场所范围小,人工容易控制,是未来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的理想选择,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1、捕食作用。利用天敌昆虫,捕食害虫。如捕食螨是一种食用菌线虫天敌,蜘蛛捕食菇蝇、菇蚊等。
2、寄生作用。利用细菌、真菌等寄生害虫,使其致病死亡。如细菌制剂中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真菌制剂中的白僵菌、绿僵菌等,对螨类、蝇类、线虫等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占领作用。利用加大接种量,适宜温湿度,以及其它有利菌丝生长的措施,尽早占领培养料,抵御杂菌污染。
4、拮抗作用。利用拮抗作用选择抗霉力、抗逆性强的优良菌种。
(四)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消毒剂、熏蒸剂、化学农药抑制或杀灭食用菌病虫害的方法。菇房熏蒸,接种室、接种箱、覆土材料、有关设施及工作人员消毒,所需消毒剂、熏蒸剂也在医药卫生上应用,对人畜相对安全。其他防治措施失败后,使用化学农药要特别慎重,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用药时应在未出菇或子实体采收结束后进行,尽量少用或局部施用。严禁在出菇期间喷洒药剂。
1、消毒剂。食用菌生产常用消毒剂有酒精、来苏尔、新洁尔灭、过氧乙酸、石炭酸、漂白粉、烧碱、波尔多液、高锰酸钾、石灰、石硫合剂等。
2、熏蒸剂。食用菌生产常用熏蒸剂有甲醛、硫磺、磷化铝、二硫化碳、甲基溴等。
2、化学药剂。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的化学药剂包括杀虫剂和杀菌剂。杀虫剂主要有敌百虫、辛硫磷、克螨特、锐劲特、菊酯类农药、鱼藤精、烟碱、烟草浸出液等。杀菌剂主要有多菌灵、噻菌灵、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甲霜灵、代森锌等。
化学防治是一项应急措施,尽量少用或不用。严格按照“两严禁”,即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严禁出菇期喷洒化学农药。使用时首先选用环保型农药和生物农药或生化制剂农药,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绿僵菌、白僵菌等;其次选用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农药,如灭幼脲、除虫脲、抑太保等;最后选择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农药,且轮换用药,延缓抗性产生。针对侵染为害食用菌的不同病虫,应对症下药,规范操作,确保食用菌产品安全和人畜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