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

    宫志远

    王业魁

    孙辽源

    专家公告

    食用菌栽培应该以"预防为主"食用菌栽培应该以"预防为主"作为指导方针,以过硬的技术支持、严格的操作管理以及规范而不失灵活的管理方式为基础。许多行业专家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只要按照食用菌生长允许的条件,做好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生产效果,收获符合安全标准的质量好、产量高的食用菌产品。

    平菇黄菇病的“防”与“治”

    发布时间:2021-01-0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北京鹏伟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侯永军
    《食用菌市场》
     
    平菇种植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得一种常见的病:黄斑病。平菇黄斑病又称锈斑病,平菇栽培过程中一旦发生此病,会造成减产,发生严重时,可引起绝收,降低子实体的价值。关于平菇黄菇病的防治的报道太多了。今天,笔者也为此唠叨几句,在平菇种植中遇到黄斑病该如何“防”与“治”。
    前几天,东北黑龙江的菇友打来电话,他是一个新手老板,刚接管了一个基地,大面积爆发了黄菇病,特别焦急。之前,基地也曾换了好几个技术员。老板恨不得马上得到一种方法或者灵丹妙药来治疗蘑菇的黄斑病。
    大致情况是这样的,棚外边的气温是-10℃~3℃。配方是玉米芯+麸皮之类的操做设计。我们的回答是“黄菇病只是基地的外部表象,实际上基地有内伤了”,案例先摆在这里,供菇友们分析分析……
    平菇的黄菇病,到底怎么应对?这也是广大菇友最关注的问题。
    假如是个病人去就医,他要是不拿些药品回去好像心里空落落似的。因此有些菌材商抓住“病者”的这一心理,扩大了药品治疗效果。
    说实在的,只要一到了治疗的地步,笔者从心里是特别抵触的。
    但是,笔者所要表达的是,“防重于治”的观点要贯穿整个基地的整个过程。凡是达到了必须治疗黄菇病地步的基地,请认真看看以下的阐述吧。
    第一、先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说的呢?大概意思是,黄菇病又叫锈斑病、黄菇病、黄斑病,属于细菌性病害,假单胞杆菌侵染了子实体表层,子实体出现黄色斑点或者大片发黄,没有了卖相,严重时绝收。还说了,水,空气,土壤,培养料,菇棚,总之到处都有病菌存在,说的可吓人啦……
    第二、菇农朋友们是怎么说的呢?答,我不懂那么多大道理,我只想得到一种治疗黄菇病的好办法和好药品,说别的也听不懂。也是哈,我们菇农又不是科学家,我们最喜欢的就是落地可见的治疗方法,我们也不怕辛苦,只要管用,哪怕加班加点去治疗,也心甘情愿……
    实话说,单说药物治疗,市面上只要不是假药,所有关于治疗黄菇病的药品都是有治疗效果的(这里就不说哪种药品名称了)。
    在平菇行业里,大多数菇友都能说出发病原因,比如什么“高温高湿”啦?“水大了”呀?“通风不够了”吧?……朋友们注意了没有?在冬天里也出现了黄斑病的呀,这能说是“高温高湿”吗?比如文章一开始的案例,不是也在冬天爆发了吗?
    假如按着教科书上说的,到处都是病菌,都得被吓死,除非不做食用菌。突然想起一个笑话,说,有一个科研工作者在显微镜下看到食物里有大量细菌,被吓得不敢吃饭了,每天喝无菌蒸馏水,到最后被饿死了。虽然只是一则笑话,但是,却反映了一个问题——在充满细菌的世界里,人们身体本身是有抵抗力的,只有这种抵抗力的存在,才使得大自然个体之间互相稳定下来。所以,抵抗黄菇病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怎么让蘑菇子实体本身产生抵抗力上,这才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笔者提出三个途径供朋友们参考——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体。这三项,我们只要切断其中任意一项,就不可能出现黄菇病的发生。
    传染源——顾名思义,病菌传染的源头。这不难理解,这也正是教科书上说的,每个角落里都有黄菇病的细菌。听着就吓人。
    传播途径——就是说,细菌通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到蘑菇子实体上。
    易感体——在这里也就是蘑菇子实体,是不是容易引起感染?有没有抵抗力?
    名称解释:
    平菇黄斑病症状:病菌一般只侵染平菇子实体的表面组织,不深入菌肉。子实体被感染初期,菌盖表面会出现小的黄色或仓褐色变色区,以后出现暗褐色的凹陷病斑,病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加深并毗连成不规则的大型斑块,致使浅色菇变为黄色,深色菇变为酱色。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有一薄层菌脓,发出臭味,当斑点干燥后,菌盖开裂,形成不对称的子实体。菌柄上有时也发生纵向梭形的黑褐色凹陷斑块,而菌褶很少感染。病菇形态变化不大,也不会引起腐烂。平菇菌盖病斑外圈色深,潮湿时中央有乳白色粘液,气候干燥时中央部分凹陷,有褐色轮纹;严重时许多病斑连成一片,使菌柄、菌盖全部变黑褐色,整躲腐烂。
    病因:蘑菇和平菇细菌性褐斑病的病原菌为托拉斯假单孢杆菌,而金针菇细菌性褐斑病的病原菌为假单孢杆菌属。此类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培养料、覆土材料、空气以及不洁的水中均有病菌潜伏,在18℃以上,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时,该病菌非常活跃,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能感染蘑菇并产生褐斑。病菌可通过土壤、培养基质、病菇、人体、气流、虫类和工具等渠道广泛传播。常在春菇后期,逢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菇房内容易发生,特别是菇农喷洒在菇盖上,致使菌盖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下,菇体组织抗性降低,极易导致细菌侵入发病。一般平菇的浅色品种或菌盖凹凸不平的品种发病较重。
    需要订阅《食用菌市场》杂志的读者,请与编辑部联系,联系电话:010-57799391。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