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霉菌是在香菇生产时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一种竞争性杂菌。在夏香菇出菇期,其菌棒经常会发生绿霉菌感染,而被感染的菌棒,轻则菇少减产,重则松软腐烂,绿霉菌感染不仅是夏季香菇生产的头号杀手,也是制约夏香菇高效的重要限制因素。那么夏季应怎样综合防控香菇菌棒感染绿霉菌呢?
一、发生特点
因夏季温度高、雨水多,有利于绿霉菌滋生,所以,夏香菇菌棒在出菇期感染绿霉菌发生率明显重于冬菇。其绿霉菌发生程度从年度间、地区间、棚室间来看均有较大差异,表现为,高温多雨时段重于低温少雨时段、设施简陋的菇棚重于设施条件好的菇棚、管理错位的重于管理到位的、转色质量差的重于转色质量好的、老栽培场地重于新栽培场地等。
夏香菇出菇期菌棒绿霉菌的扩展蔓延是由外及里、由点到片,使绿霉菌污染部位的菌料慢慢松软腐烂。
二、发生原因、危害及抑制条件
1.主要原因。夏香菇出菇期绿霉菌产生的原因,首先是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造成的。其次是菌膜已受到破坏。其中高温是主要诱因和根源。夏香菇出菇期在5~10月,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时,发生绿霉菌的现象比较严重。
2.产生危害。一方面高温导致菌棒内的菌丝受伤,甚至死亡,长时间的高温必将使菌丝的生命力衰退、抵抗力下降。种植户在应对高温时,往往顾此失彼,导致温、光、水、气失调,致使抗性进一步降低。如在降温过程中,长时间通风,会使环境湿度变小,造成菌棒菌皮长期失水而干死;如让日光直射菌棒,菌棒转色层受到破坏,从而菌膜失去保护屏障的作用;种植户为了保湿催蕾,而不及时通风,使菌棒菌丝缺氧发生酵解作用,会消耗大量营养,使菌丝衰老死亡。另一方面高温天气常伴随高湿,而高温、高湿又极利于绿霉菌的大量增殖、快速扩展。
3.抑制条件。绿霉菌与菌丝是此长彼消的关系,当香菇菌丝抵抗力下降、又恰遇适合绿霉菌发生的高温、高湿环境时,绿霉菌会趁虚侵入并迅速蔓延,从而导致绿霉菌的爆发。另外在菌棒转色时形成的菌膜具有较强的抗杂作用,正常的菌膜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绿霉菌发生的程度。出菇期菌棒感染的绿霉菌,多发生在没有转色的部位及菇痕处没有恢复形成菌膜的地方,充分说明了高温来临后,正常转色形成的菌膜对抑制绿霉菌的重要性。
三、防控措施
针对发生原因,防控夏香菇出菇期菌棒绿霉菌感染,需要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1.完善设施。避免高温是防治菌棒感染绿霉菌的根本措施,为此夏季香菇栽培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如在高海拔冷凉气候下或林下栽培时,出菇棚应配备有相应的降温硬件设施,如风机、水帘、雾喷、深井水等,以便出现异常高温时,能有效地控制温度。
2.及时转色。菌棒的转色层具有保温、保湿、避光抗杂的功能,强壮的菌丝是防止出菇期菌棒绿霉菌感染的基础。菌棒在高温期出菇须在高温来临前,完成正常转色,防止转色不正常出菇。同时,也要防止爆发性出菇造成营养的过度消耗,使菌棒的抗逆性降低。
3.冲洗菌棒。菌棒在上架脱袋后,用洁净水对菌棒进行全身冲洗,冲掉菌棒上污渍、分泌物、黄水积存等,以减少霉菌浸染的载体,实践证明,经过冲洗处理过的菌棒,绿霉菌发生的概率较低。
4.充分复菌。每茬菇采摘结束后,要给菌棒一个充分休养生息的环境,应尽量将温度控制在24℃左右、湿度在70%左右,菌棒含水量不低于40%,待菇痕处长出白色菌丝并分泌黄水时再进行催蕾。
5.科学通风。出菇期要灵活调节通风量,严防出现高温、高湿情况下通风不良,同时又要避免通风过度,使环境干燥时间过长,造成菌皮失水而干死。
6.防虫消毒。夏季是各种虫害发生高峰期,蚊蝇类与霉菌间可相互推波助澜,菌棒在上架脱袋时,应清掉干死的老菌穴,每茬菇采摘后,要清除菇根脚,有虫害时,可在复菌期间施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喷雾灭杀,并常用石灰粉撒施地面进行消毒。
7.污染处理。在轻度污染,菌棒表面仅有点、斑状绿霉菌时,应通风降温,将湿度降低在70%以下,且温度控制越低越好。
在中度污染,菌棒表面出现片状绿霉菌时,用5%石灰水溶液喷洒污染部位或全棚喷淋,每天1次、连续3天,结合通风、降温,可完全控制;如菌棒污染数量较少,可将菌棒放在5%的石灰水中转1圈或浸沾1下后,排在通风良好且潮湿阴凉的地面上,上面覆盖稻草或杂草,放置一段时间后便可恢复。
在严重污染,绿霉菌已侵入菌棒内部时,要先用消过毒的工具将已被污染的部分挖去,再用多菌灵等溶液洗擦,最后在挖切面撒上石灰粉,置于出菇处;在绿霉菌发生后期,菌袋部分墨绿色松软腐烂时,用刀齐面切除病部后,用黄泥封严,未感染的部分仍可正常生长、出菇。(来源:江苏食用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