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

    林益

    高继海

    王洪沛

    专家公告

    食用菌栽培应该以"预防为主"食用菌栽培应该以"预防为主"作为指导方针,以过硬的技术支持、严格的操作管理以及规范而不失灵活的管理方式为基础。许多行业专家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只要按照食用菌生长允许的条件,做好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生产效果,收获符合安全标准的质量好、产量高的食用菌产品。

    黑木耳耳片变黄原因分析及预防

    发布时间:2020-08-2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黑木耳耳片变黄原因分析及预防

    代料栽培黑木耳,由于其生产周期短、效益高,操作技术简单易学,适宜一家一户栽培生产,近年来栽培数量及栽培产量年年攀高,已成为山区、林区等地的地方经济支柱产业。
    随着栽培量的不断扩大,在出耳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出耳期耳片变黄、变薄。研究发现,养菌周期过长、菌袋受冻害、养菌期及催耳期菌袋伤热、出耳期(尤其是出耳后期)给水过勤等均可引起出耳期耳片变黄、变薄。如何预防黑木耳耳片变黄、变薄,生产优质黑木耳。现将耳片变黄原因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1.栽培种发菌结束后菌袋于0℃以下保存、催耳芽期及出耳期菌种受冻害引起出耳后期耳片变黄、变薄;
     
    菌种正常长满袋后,应予低温(4℃)下存放。为了大量生产,很多栽培户培养2~3批菌种,为了防止长时间放置引起菌种的老化,而将前期发好的栽培袋于0℃以下存放,使菌袋中的菌丝受冻害,造成菌种活力下降,抗不利环境能力弱,出耳时耳片变黄、变薄;菌袋割口后催耳芽期及出耳期菌种受冻害(0℃以下),出耳后期耳片变黄、变薄。
    预防措施:计算好发菌时间,尽量避免长时间存放已发好的菌袋,如必须存放,建议于4~10℃条件下存放,同时注意芽期及出耳期的保温工作,最好选择室外温度适宜,不再有较大的降温天气时摆袋,不要提前割口下地,以免遇低温冻害天气。
     
     2.养菌期和催耳芽期菌袋伤热引起出耳期耳片变黄;
     
    养菌期控制好三温变化十分必要。三温指室温、堆温、料温。如果养菌期料温超过30℃时,菌丝生长就会受阻,严重时出现烧菌现象,菌丝代谢过快老化,菌株抗逆境能力下降,就易造成后期出耳耳片变黄,甚至有流耳、不出耳现象发生。发菌温度主要指料温温度,
    而我们能直接测试的温度主要为室温和堆温。三温调节法则:
    接种初期1~10d,菌丝开始萌发定植,为了尽快使菌种定植萌发,室温可控制在28~30℃。
    接种前期10~20d,菌丝吃料封顶,三温基本一致,室温应控制在24~26℃。接种中期20~30d,菌丝开始旺盛生长,新陈代谢加强,此时料温一般高于堆温2℃,高于室温4℃左右,室温应控制在20℃。
    接种后期30~45d菌丝大量增殖,此时料温约高于堆温4℃,高于室温8℃左右,室温应控制在16℃以下。</p>
    催耳芽期遇到高温天气,床内温度高于30℃以上而没有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造成菌丝生长、呼吸代谢加快,培养料中的养分过耗,菌袋吐黄水,杂菌滋生,致使菌种生活力下降,出耳能力下降,耳片变薄、变黄。
    预防措施:养菌期应严格控制好养菌室温度变化,使料温在发菌期严格控制在25℃以下。催耳芽期严格控制温度在25℃以下,如果遇到高温天气,应及时掀开所覆的塑料膜、遮阳网等覆盖物,加大通风量,度过高温期。
      
    3.菌龄过长,菌种老化引起出耳期耳片变黄。
      
    为了扩大生产,很多栽培户在春节前就将第一批菌袋制好,由于长时间养菌、存放致使前期发好的栽培袋菌龄过长,出耳时就易造成耳片变薄、变黄。而春节后制菌的栽培袋一般不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预防措施:尽量扩大养菌培养室面积,计算好发菌时间,集中生产养菌,避免长时间低温培养和存放栽培袋。
      
    4.出耳期浇水过多、过勤和连雨天易造成耳片变黄
    水分过大,使耳片长时间处于吸涨状态,耳片疯长而基内培养料营养供应不上,致使耳片变薄、变黄。黑木耳出耳期间同样要求干湿交替变化,干环境菌丝生长,湿环境耳片生长,干湿交替才能保证基内营养供应充足,耳片又黑又厚实。
    预防措施:停止浇水,晒床2~3d。
    5.其它原因
    5.1  培养料不同种类、不同含量、不同比率。不同树种、秸秆、农业下脚料等为碳源;麦麸、稻糠,米糠、豆粉、豆粕及无机氮等为氮源;以及碳、氮源不同配制比例均可引起出耳后期耳片变黄、变薄。东北地区培养料中碳源尽量选择阔叶硬杂木,氮源最好以麸皮为主。碳氮比应在20~40∶1。
    5.2  培养料拌料不均,局部培养料氮源含量过高。培养时这些含氮源高的部分菌袋就更容易发热、发烧,引起菌袋烧堆,出耳时易现黄耳甚至流耳。拌料时应注意营养成分均一。
    5.3  培养料中含有有害物质。使用了带油污或胶粘剂类木屑,杂菌污染过的(细菌酵母霉菌分泌有害成分)的木屑等,均有可能导致耳片变黄。
    5.4  物理、化学因素刺激。环境消毒剂、气雾消毒剂、紫外线等诱变均可诱发菌株产生性状的改变。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菌种与这些物质直接接触。
    5.5  菌种保存不当、菌种传代过频、菌种变异,均易造成出耳期耳片变黄。(作者:韩增华  转自: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北京节点)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