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又称白蘑菇、口蘑、洋蘑菇等,是一种中等大小的伞菌蘑菇,蛋白质含量高达42%(干重),氨基酸、核苷酸和维生素的种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群众喜欢,在冀南地区栽培较为广泛。玉米芯有机质含量为91.3%,可溶性碳水化合物51.8%,C/N为88/1,是理想的食用菌栽培原料,冀南地区多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栽培双孢菇。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栽培双孢菇,取料方便,成本低,又解决了玉米芯无处堆放、处置难问题,主要技术环节和要点如下:
栽培时期
自然条件下选择春秋两个茬口,春茬2~4月份播种,3月下旬~5月下旬出菇;秋茬在8~10月份播种,9月下旬~10月中旬出菇。现代空调棚设施栽培,可根据双孢菇栽培条件适时调节温度、湿度等,可以实现双孢菇周年生产。
栽培方式
采用层架式栽培。层架一般采用钢架结构,床架搭五层,第一层离地面25㎝,每层之间距离50~55㎝,床面宽95~110㎝,床与床间距75~85㎝。
品种选择
选用经省级以上品种审(认)定委员会登记,适于河北省气候及原料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双孢菇品种。当前适宜冀南地区栽培推广的双孢菇优良品种主要有W192、福蘑58等。
培养料制作
培养料配制用量
一般每制作100m2的培养料需要使用玉米芯2200kg、干牛粪1980kg、尿素20kg、石膏40kg、过磷酸钙80kg、石灰40kg。
培养料发酵
培养料在进入菇房上架前要进行发酵处理,既能达到高温杀菌的效果,又能通过产生放线菌,将培养料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能被双孢菇生长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培养料发酵主要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1)预湿。将新鲜、无霉变的玉米芯,粉碎至粒径12~60mm,然后用1%石灰水浸泡充分预湿;将干牛粪碾碎过筛,加水充分预湿,要求含水量约为65%左右,预湿后的牛粪无粪团、无结块。预湿时间1~2d。
(2)建堆。建长20m、宽1.8 m的料堆,底层铺30cm厚预湿后的玉米芯,交替铺上预湿后牛粪3~5cm厚,以后每层高度约25cm,达8层。从第三层起均匀加水和每层约1/6重量的尿素,每层依次增加,顶层用预湿后牛粪覆盖,建堆呈龟背形,有少量水流出为标准。
(3)翻堆。翻堆时应注意上、下、内、外、生料和熟料相对调位,干湿拌合均匀,各种辅助原料依次均匀加入,翻堆共需进行3次。料堆积3~5d,料温达65℃~70℃时,进行第一次翻堆。料堆中间每隔1m设排气孔,翻堆时仍要浇足水分,并分层加入所需的硫酸铵和过磷酸钙。在第一次翻堆1~2d后,堆温达65℃~75℃,3d后再进行翻堆。并在料堆堆顶和堆侧面每隔1m用直径6~8cm木棒扎排气孔。翻堆时加入石膏分层撒在原料上,有利于均匀发酵。此次翻堆原则上不浇水,较干的地方补浇少量水。第二次翻堆2~3d后,进行第三次翻堆。料堆中间每隔1m设排气孔,将石灰和过磷酸钙混合均匀后分层撒在培养料上。整个堆制过程料堆水分应掌握前湿、中干、后调整的原则。
发酵后培养料含水量69%~71%,pH8~9,料色为咖啡色,有韧性,料疏松,吸水均匀。
培养料入房上架与二次发酵
培养料制作发酵完毕后,就可以进入菇房上架,一般采用机械化方式上架,可以节约人工,每层架上培养料平铺均匀,厚度约20cm,然后再进行二次发酵,进一步培养放线菌,降解培养料中的大分子物质,培养更加丰富的小分子物质,便于双孢菇生长吸收。
二次发酵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升温阶段、持温阶段和降温阶段。升温阶段,当发酵培养料运进菇房上架后,开始通蒸汽加温,升温要逐渐均匀升到60℃~63℃,保持10h。持温阶段,升温阶段结束后,料温降至50℃,维持4~5d,在持温期适度通入新鲜空气,排除废气。降温阶段,持温阶段结束后,当料温降至45℃时,打开门窗通风,使料温迅速降低至30℃以下,二次发酵即全部结束。
二次发酵完成后,培养料含水量60%~65%,pH
7.5~8.5,培养料变为褐棕色,腐熟均匀,富有弹性,闻之有香甜味,无臭味,无氨味,质地疏松。
播种与养菌
1.播种。二次发酵结束后,打开门窗通风,待培养料料温降至28℃左右,室外温度在30℃以下时,开始播种。播种方法:每平方米栽培面积使用750ml麦粒种1瓶散播,将菌种部分轻翻入料面内,压实打平,关闭门窗,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70%~80%,促进菌种萌发。
2.养菌管理。播种后7~10d菌丝封面,逐渐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整齐往下吃料,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温度22℃~25℃,播种后持续20~25d菌丝可长满料床。
覆土
1.覆土材料配制。选用质地疏松、透气性、保水性好、酸碱度适中的团粒土壤,以优质草炭土或者用当地耕作层下黏壤土混合草炭土。每栽培100m2用土量,加入2%的复合肥、0.2%的磷酸二氢钾、2%~3%石灰混合均匀,喷洒500倍杀菌剂和200倍甲醛溶液,将pH值调至8,调含水量20%~30%后,建成1.2m宽和高1~1.5m的条形料堆,薄膜覆盖闷24h,散堆挥发药味后备用。
2.覆土方法。播种后15~20d,当菌丝深入到培养料的2/3时进行覆土。覆土前,培养料表面切忌喷水,如料面过于潮湿,应进行通风,如发现病虫害应处理后再覆土。覆土时粗细土混合均匀,覆土层厚度3~5cm,厚薄均匀,表面平整。
3.覆土管理。菇房内温度保持15℃~2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85%~90%,覆土2~3d后采用轻喷勤喷的方法,把覆土层的含水量调足。喷水后,打开门窗短时通风,让土层表面的积水散发掉,至表土不粘手为宜。增加散射光,刺激菌丝迅速转化。
出菇管理
1.温度。育菇期床面料层温度应控制在18℃~21℃,根据料层温度调整空气温度,一般维持15℃~18℃,空气温度变化温差≤3℃。
2.水分。当覆土层内出现米粒大小的白色小菇蕾时,要适时喷水,总用水量约为2kg/m2,在2d内分8~10次喷完;当子实体长到黄豆粒大小时,应及时喷水,喷水量为1.5kg/m2左右,在2d内分6~8次喷完。喷水后停水2~3d,然后恢复正常喷水量,每天喷1次~2次,轻喷勤喷,少量多次,直到采收。
3.湿度。保持菇房空气湿度在80%~95%。
4.通风。通风应选择菇房内外气温相差不大时进行,在温暖的雨天或雾天可全天进行。避免在通风时,干热(冷)风直接吹到菇床上,使菇体颜色变黄、起鳞而影响质量。
病虫害防治
双孢菇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要多采用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方法,避免使用高毒农药,确保蘑菇的质量安全。
1.双孢菇常见的虫害有螨类、线虫、菇蝇、菇蚊、蛞蝓等。防治方法可采用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力强的优良菌种,制备菌丝健壮、生活力强的生产菌种,创造有利双孢菇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及杂菌繁殖的环境条件,菇棚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清洁的卫生条件。物理防治,栽培前利用日光暴晒、高温焖棚、黑光灯诱杀、黄色粘虫板等措施,菇棚的门窗及通风孔安装60目的窗纱,做到随手闭门,经消毒隔离区进棚。
2.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黑腐病,菇棚使用前进行消毒,通风降湿,空气湿度及覆土含水量要稍低,及时拔除病菇。褐色鳞片菇,出菇期间应做好遮光管理,使其处在弱光下生长,避免强光照,湿度避免过大。胡桃肉状菌,严格挑选菌种,菇棚严格消毒,覆土必须取自于地表20cm以下的土层,并严格进行消毒,发病后用浓石灰水局部灌淋,并停止供水,待局部泥土发白后小心挖出,并将其运至较远的地方深埋。白色石膏霉,培养料发酵要彻底,忌腐熟度不够,水分偏大,pH值偏高,局部发病时可用石碳酸溶液喷洒,加强通风,降低畦面空气的湿度。
采收
双孢菇采收标准。子实体菌盖直径3~5cm,菌膜未散开时,应及时采摘,头潮菇稳采,密菇勤采,中间菇少留,尾潮菇速采。
采收方法。一手按住覆土层,一手捏住子实体左右轻轻转动采下,顺手削净根部泥土和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