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在我们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它就是可以供我们吃的一种蘑菇,用书面语言讲就是:真菌家族中能够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并且具有食用、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我们生活中的食用菌,多是食用子实体部分,如:平菇,香菇等。
食用菌属于真菌家族,虽然可产生孢子,但不能像种植植物那样管理。从亲缘关系上看,食用菌和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近。所以,在栽培食用菌时,我们要像养小动物那样,不仅给它充足的“食物”,还要为它提供适宜其生长的环境条件。
水分,在栽培食用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生长时吸收的养分,新陈代谢的分泌都是通过水分来完成的。可见,水分在栽培食用菌时的重要性。
水分的分配
1,首先,我们在栽种之前调配培养基料时,应对料中的水分有个准确的掌握。拌料时应防止水分过大,水分过大不仅会延缓发菌速度,还有污染杂菌的可能。所以,我们应遵循宁干勿湿的原则来拌料。培养料应偏干,才能保证含氧量充足,有利于发菌;如含水量过大,则会造成料内氧气缺乏,影响菌丝正常萌发、生长,严重时还可感染杂菌,栽培失败。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初次栽培食用菌者当中,多是由于拌料时加水太大造成的。
培养基料中的水分含量在50-60%,是最适宜菌丝生长的环境。可用手抓一把基料握紧,手指间有水渗出但不滴下,扔下时可顺利散开,这时培养料中的水分含量就比较合适了。水分把握在这个百分度之间,既能满足菌丝生长的需求,又能保证有足够的氧气。
2,第二,发菌和出菇期间水分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发菌期,如果室内的空气过于潮湿,则会氧气供应不足,容易造成菌丝生长缓慢、细弱、着色不好;一般湿度应把握在70%左右即可,如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70%,就有萌发杂菌,造成污染的可能。
食用菌子实体的生长,其实质是细胞贮藏养料和水分的一个过程。所以,出菇期应加大菇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一般湿度不能低于70%,如低于这个数值,子实体可能会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但湿度也不能过大,若湿度超过95%时,则可能会滋生杂菌,引起感染,降低食用菌的品质。一般掌握在80-95%之间,都是可以的。
生产中水分的管理
我们知道,水分是食用菌在生产中不可缺少物质,但栽培食用菌都是在一个相对较密闭的环境下进行的。即使合理把握水分用量,时间久了也会形成一种闷湿的空间;尤其是冬季,温度过低时还要加温,二氧化碳气体易聚集,棚内高温高湿,是很容易产生畸形菇和发生病害的。
所以,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我们既要保证正常的相对湿度,又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同时还要维持棚室内有个良好的空气环境,有足够的氧气满足生长。所以,生产中我们还要加强棚室的通风散湿,有些菇农害怕通风后不能保证室内的温度,可在中午有阳光时进行。一般相对湿度达到100%时,要及时通风散湿;相对湿度小于70%时,要及时喷水增湿。
我们一定要注意:小范围的通风散湿,即使温度有所下降,也比一个闷湿的环境好;而且有的食用菌在变温下生长,还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
喷水增湿时,我们要注意水的温度,尽量使用与棚室温度相当的水;喷水时,不要直接对着幼菇或子实体喷洒,幼菇的抗病力还较弱,直接把水喷在上面,可能会造成萎缩和染病。所以,补水增湿时,要使用喷雾器向整个棚室的空间喷水;冬季下霜后,只要室内湿润可不用补水增湿;夏季炎热水分蒸发快,每天要多次补水增湿,应维持相对湿度在90%左右,但湿度也不宜过大,过量用水幼菇可变黄、溃烂、死亡。
另外,一些食用菌,如香菇等。在每次采摘后,菌棒都会消耗很多的水分,我们还要及时的浸泡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