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

    胡国柱

    王以军

    陈虎

    专家公告

    食用菌栽培应该以"预防为主"食用菌栽培应该以"预防为主"作为指导方针,以过硬的技术支持、严格的操作管理以及规范而不失灵活的管理方式为基础。许多行业专家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只要按照食用菌生长允许的条件,做好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生产效果,收获符合安全标准的质量好、产量高的食用菌产品。

    冬季平菇管理,老菇农教你七条关键管理技术

    发布时间:2024-01-3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平菇做为人们最青睐的日常食用菌品种之一,冬季栽培保有量较大。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这个季节易出现大风、暴雪、低温、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为更好地实现平菇冬季栽培管理,老菇农结合低温低湿等自然气候特点及生产实践,总结了一项“冬季平菇栽培七条关键管理技术”,希望能给广大菇农带来技术支持。
    一、年水分宜少不宜多
    冬季气温低,棚内地面及培养料表面的蒸发量少,菌丝体在低温条件下呼吸量大大降低,消耗的水分相应减少,加之菇棚在管理上以保温为主,经常闭棚,棚内水汽大多难以散发至棚外。上述因素导致棚内需水量较少,菇棚喷水宜控制,不可过多。水分控制要注意三要点:
    一是培养料的基质含水量应控制在60%以内,料水比应控制在1∶1.3左右,同时应添加食用菌专用杀菌剂(如克霉灵等),抑制发菌期绿霉等病害的发生。
    二是菇棚喷水不可过多,宜用温水进行棚内喷雾,使菇棚或菇房的相对湿度达到85%左右。对于空间较大,菌棒摆放较少或通风状况较好而又较易升温的菇棚,以每隔1~2天喷1次水为宜;反之,可每隔2~4天喷1次水。
    三是不能“闭棚喷水”,因为在密闭的条件下喷水,棚内的相对湿度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100%,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子实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受阻,易引起生理性病害,造成菇片上卷,甚至枯黄死亡。
    二、加温宜廉不宜奢
    “秋栽冬出”的平菇,在菇蕾形成前后,增温的同时不要忽略保持温差。宜以太阳光能为主要增温方式,也可采用覆盖双层薄膜、膜上覆盖草毡、火炉加温等方式增温,保持棚温在5℃以上并加大昼夜温差,促使菇蕾形成;待大部分菌袋现蕾后,控制棚温在8℃左右,保证子实体正常生长。
    “冬栽春出”的平菇,应在料面薄膜上覆盖一层棉毡或10厘米厚的干净草苫,以利保温,防止料面结冰而冻伤菌丝,影响养分积累和来年产量。室内栽培,应保持室温5℃左右,待开春温度回升后揭开覆盖物,再正常管理出菇。
    三、光照宜强不宜弱
    光照既是冬季增加棚温的重要方式,又是提高产量、改善菇质的重要途径。光照强度和时间宜根据菇棚的保温性能及天气状况而定。若菇棚的保温性能好,夜间温度可以维持在5℃以上,则棚顶的草苫可早揭晚盖,尽可能地延长白天的光照时间;反之,则白天菇棚的光照时间宜相应缩短。就天气状况而言,气温在5℃以下时,晴天及多云天气在保证棚温5℃条件下宜尽可能增加光照时间;阴雨天可在白天气温较高的10时至16时尽可能增加散射光,延长光照时间。下雪天给棚增加散射光即可。
    在生长阶段,平菇菌丝在黑暗环境中比在光照条件下生长快,但子实体分化和发育阶段必须具有一定的散射光条件。总体上,光照强度与经济效益有同步提高的趋势。光照强弱也直接影响着平菇的产量和品质。光照较强的菇棚内,平菇子实体颜色较深,叶片较厚,菇片韧性好,产量也可增加10%左右。实践中发现,即使是同一白色平菇品种,在光照较强的条件下,其子实体颜色也会变成浅灰色,甚至变成红褐色;而同样是黑色平菇品种,在高温暗光下培养,其菇片照样会长成浅白色,甚至白色。因而在栽培管理中,宜先权衡菇质、产量与售价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确定菇棚的光照强弱及时间长短。相比较而言,适当增加光照,效益会明显提高。
    四、通风宜勤不宜大
    冬季不要因维持棚温而忽视通风,通风换气可增加菇棚的氧气含量,但是棚外的冷空气随之会侵入棚内,从而降低菇棚的温度。要保持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必须及时通风换气,增加菇棚的氧气含量,防止二氧化碳集聚中毒,因此冬季宜在保证棚内氧气够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通风时间。每天可结合喷水、采菇、气温较高等时段进行通风换气。宜采用短时间小通风的方式换气,切记不要大通风。对于空间较大,通气状况良好的菇棚,每天可通风3~4次,每次30分钟;若空间较小,则适当增加通风次数,减少每次通风时间,同时辅以人为走动,使通风死角处亦能正常换气。雾霾天气,要设法保持棚内空气新鲜,可采取安装简单设备,实施内循环通风等方式,防止或减少雾霾空气的进入;棚内有增温设施的,更要注意通风,以防一氧化碳中毒。
    五、补充增产剂
    可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向料内补充增产剂(如10%淘米水、0.1%~0.2%尿素液、1%糖水、0.5~1毫克/升三十烷醇、腐殖酸盐类等)营养物质。补充增产剂需要注意浓度和时期,按照不同增产剂的配制要求配好水溶液,最好随配随用,不要放置过久。在菇蕾期喷施效果最好,连续喷施2次。灌水和补水的浓度应比喷施的少一半,易在出过一茬菇后进行,随补水施入。
    六、病虫害防治
    一是防治杂菌病害。平菇抗杂菌污染能力虽然很强,但生产上多采用发酵料栽培,许多杂菌往往在高温、高湿、偏酸性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大量繁殖,常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可用石灰或黄泥抹墙缝,或用10%的石灰水涂刷墙壁、房顶及床架;用消毒液喷洒地面、房顶,在地面上再撒生石灰粉,最后用食用菌专用烟雾消毒剂按每立方米3~4克的使用量进行熏蒸消毒,定期喷洒0.02%绿霉净或0.03%菌绝杀。
    二是虫害防治。菇房密闭后,及时安装防虫网,并在菇房内吊挂黄色粘虫板;及时清除菇房周围杂草,喷洒食用菌专用敌菇虫杀虫剂,杀灭外围害虫。菌袋有破口或刺孔后应立即用胶带封住,以免瘿蚊等害虫在破口处产卵为害;注意关好门窗,配合使用黄色粘蝇胶带,防止室外虫源迁入。
    七、适时采菇
    及时采收,加快转潮。冬季培养料的代谢速度较慢,平菇七八成熟时即可采收,防止采收过晚,培养料中的养分消耗过多,造成转潮过慢。采收完后,及时清理料面。剔除死菇菇根及杂物,此时菌袋内水分低于40%时应及时补水,采用注水或浸水的方法,再按第一潮菇的出菇管理方法管理。
    1.采收标准。子实体在八成熟时采收较适宜,此时菇体外观漂亮,致密有弹性,菌盖边缘内卷,菌褶排列整齐,菌盖直径为6~10厘米,有部分小菇的菇盖直径达不到10厘米,但其已接近成熟,也应将其采收。如果平菇菌盖中间已经开始出现白色绒毛状物质,或菌盖下方开始散发孢子,则表明子实体已经进入成熟期,应尽快采收,否则会降低品质,菇棚内散发大量的平菇孢子。菌盖边缘向上卷起并出现开裂,则表明子实体开始老化。
    2.采后整理。采菇后先将菇体上附带的杂质去除干净,如菌盖上泥土,杂草,菌柄上黏附的培养料等。
    3.装筐。用塑料袋盛装,一般每袋5千克或10千克,外加纸箱或塑料筐。
    4.预冷处理。最好用周转筐盛放,若气温较低也可用塑料袋存放,搬运至温度较低的房间或冷库存放,使菇体温度尽快降低,以抑制其呼吸作用的进行。
    5.外销或冷库。短期贮存外销的鲜菇应及时外运,不能外运的移入保鲜冷库中短期贮存。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