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

    谭著明

    王业魁

    刘佃军

    专家公告

    食用菌栽培应该以"预防为主"食用菌栽培应该以"预防为主"作为指导方针,以过硬的技术支持、严格的操作管理以及规范而不失灵活的管理方式为基础。许多行业专家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只要按照食用菌生长允许的条件,做好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生产效果,收获符合安全标准的质量好、产量高的食用菌产品。

    【实用技术】秋季阶段的香菇菌棒管理要点(二)

    发布时间:2023-08-2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立秋后,虽然气温逐渐下降,一早一晚的低温能减轻持续高温对香菇菌棒安全越夏的影响,但中午的瞬间高温能危害菌丝生长。香菇技术管理人员和生产者如果没有足够认识和高度重视,容易造成管理后期香菇菌棒冬季不出菇或出菇多而小、少而大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进入秋季阶段的菌棒管理,相关专家提出关键技术要点。昨日已发布早秋管理及中秋管理的部分要点 → 秋季阶段的香菇菌棒管理要点(一),今日继续分享中秋催蕾、定位留菇、人工促花等技术要点。
    2. 催蕾 
    在一定的温差、干湿差、通风、散射光等的刺激下,菌丝开始扭结成“盘状”组织,进而形成香菇原基,在适宜条件下发育形成菇蕾。种菇能手谈了催蕾阶段的管理要点及常用催蕾方法,生产中的催蕾场所和催蕾方法还有:
    (1) 菇棚层架催蕾 
    将浸水适量的菌棒淋去外表水后,搬进菇棚置层架上,盖上棚膜,当温度达10~20℃之间时,把热蒸汽通入菇棚,让菇棚内空气湿度达80%~90%;如果温度低于10℃,除盖上草苫外,还要在菇棚内加温,使菇棚内温度达10~20℃。这样温湿度适宜,又有温差刺激,几天后便可现蕾。
    (2) 单个菌棒排立地面催蕾 
    选择避风向阳、平坦的地面,铺上一层麦草或沙,把浸过水的菌棒竖立排放,盖上薄膜和草苫。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调节这个小环境的温、湿、气、光,促使现蕾,即有10℃左右的温差刺激,白天20℃左右,晚上不低于6℃(10℃以下),又有一定的空气湿度(80%~90%)和干湿刺激,充足的氧气和一定的光照。这些条件,靠去掉和盖上外面的薄膜和草苫来调节。
    如白天无风晴朗时,上午可掀去薄膜和草苫,通风20~30分钟后盖上薄膜,让太阳光直接照在薄膜上,提高菌棒内温度达18℃左右;中午掀掉薄膜通风1小时左右,并上水增加湿度,上水20分钟后盖膜;下午5时左右通风30分钟后盖上薄膜和草苫。阴天或有风天气白天盖薄膜和草苫,无风少风的晚上掀去1~2小时,以造成昼夜温差刺激等,这样经过3~5天即可现蕾。
    (3) 室外堆积催蕾 
    把浸水后的菌棒捞出并淋去外表水后,菌棒按“井”字形堆高6~8层,盖上薄膜,外面再盖上保温物,每天通风2次,注意袋温,防止高温催出“豆芽菇”。
    (4) 棚内立摆催蕾 
    若以生产保鲜菇为主,一般采取棚内脱袋立摆模式出菇,脱袋后在棚内直接催蕾。人工拉大温差在10℃以上,保持湿度80%~85%,增加光照, 3~5天菇蕾就会大量出现。
    此外,采取拍袋、抓袋“惊蕈”也有助于原基形成,尤其是对菌皮较厚的袋子效果更好。具体方法是:用手重重地抓住两个袋子相互拍击,或用木板拍打袋子,这种方法对刺激原基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3. 定位留菇
    (1) 割孔 
    当菇蕾长至0.5~1厘米大小或微微顶起袋膜时,及时用锋利的刀尖绕菇蕾近处划破袋膜3/4,留1/4使袋膜面相连,让菇蕾自由长出。过早,菇蕾太小,抗逆性差,难以成活;过迟,菇蕾太大,易挤压,长大后成为畸形菇,商品性差。为保持水分尽量将孔割得愈小愈好,袋的完整还有利于中后期料袋不碎、不折。割孔前,先根据出菇情况把菌棒放好,然后再留袋子上面的菇和两侧的菇,菌棒下面的菇一般不留,以提高菇的质量。
    (2) 护蕾 
    幼蕾对外界条件适应性差,只有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正常生长,否则小菇蕾会中途夭折,因此要保证小环境温度在10~12℃,湿度80%~90%,适当给予散射光,早晚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切忌割孔后2天内出现环境温度低于5℃、3级以上的大风和强光照射的环境条件。
    (3) 疏蕾 
    催蕾后每个菌棒上都有大量的菇蕾形成,要每天检查菌棒及时割孔放蕾,根据每个菌棒上菇蕾的多少和菇蕾的形状而采取放菇还是去掉,选优去劣,进行疏蕾。菇蕾间距5厘米左右,每袋留5~10朵为好。疏蕾即是对畸形菇、丛生菇、并列菇和密度大的菇蕾割除,割除最简单的方法是当菇蕾刚长出时,用大拇指往菇蕾上一压,使菇蕾消失即可,若菇蕾稍大些,则应用小刀划口割除。
    4. 培育花菇
    花菇在低温、干燥、通风、强光、大温差等综合因素调控下容易形成。具体形成条件如下:
    (1) 温度 
    旬平均气温在5~18℃。形成花菇的最佳温度最高为22℃,最低为0℃,温差10℃以上。气温低,香菇生长缓慢,菇肉厚,再加上干燥,就容易形成花菇;如果气温高,香菇生长快,菇肉薄,即使在干燥环境下也很难形成爆花菇,只能形成麻花菇。
    人工催花措施:使棚内温度时高时低,不断交替,促使菌盖皮层干缩,菇内细胞猛长,导致“皮包不住肉”形成花菇。低温下,从现蕾到长成花菇需20~30天。北方大量形成花菇的季节是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3月,即深秋、冬季和早春。
    (2) 湿度 
    菇棚内相对湿度在70%以下,50%~65%为好。干湿差15%以上。当外界环境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菇蕾内部细胞与菇盖细胞生长发育不同步,菌盖表皮生长慢,内部生长发育快,菌盖表面被胀裂。菇棚内相对湿度在70%以上,则菌盖不开裂,不易形成花菇;若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则只裂纹,不长菇,并易造成硬开伞。
    (3) 菌棒含水量 
    菌棒含水量需保持在45%~60%,以50%~55%为宜。菌棒含水量在60%以上,很难形成花菇。因此补水时要掌握不能过量,过量补水易造成菌丝死亡,尤其在春季更要注意。
    (4) 通风量 
    在花菇生长期间,如遇1~3级微风、天气干燥晴朗,要昼夜揭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培育花菇。5厘米以上的大花菇,可耐4~5级的大风。
    (5) 光照 
    光照对子实体的生理状态有直接影响。遮阴过暗,不易形成花菇;光照不足,花菇颜色不佳,白度不够。冬季和早春,需全光育菇。
    秋栽香菇出菇期管理一般在菇棚内完成。花菇培育前期是低温控菇阶段,后期是催花增白阶段,两个阶段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不同,不能把出菇的菌棒放在同一个菇棚内,如在一起,大小不一致,有的要干燥,有的需加湿,对培育花菇有影响,所以要分开管理,提高菇的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如种植量大,可采取“双棚法催蕾培育花菇技术(两棚制)”,即在一个棚里保湿、增湿、催蕾、育幼小菇,在另一个棚里采取干燥、强光措施培育花菇。种植量小,可采取“一棚两制育菇法”,即一般在棚外催蕾,棚内上部催花、育花、保花,下部用来培育幼菇和蹲菇。这样既能保证产量,又能保证质量。
    常用的人工促花技术有四种:
    A. 常温促花
    旬均气温在8~15℃,相对湿度70%左右,不需加温加湿,利用自然温度进行促花,白天增温,夜晚降温,促使菌盖加剧开裂。
    B. 加温促花
    冬、春季节,气温0~12℃,可在夜晚加温促花,在1~2小时内把棚温升到15~28℃,袋温15℃,最高不超过18℃,如湿度过低,可同时增湿至75%左右,在温、湿达标情况下,保持5小时左右。白天揭膜降温、降湿、加大通风,增强光照。
    C. 蒸汽促花
    在低温、干燥、久旱无雨的季节,温度在12℃以下,空气相对湿度50%以下,用蒸汽促花。密封菇棚,直接将蒸汽导入棚内,加湿加温同时并进。当湿度增至80%时立即停止通蒸汽,袋温一般在15℃,保持8~10小时。
    D. 低温促花
    温度在8℃以下亦可促成花菇。白天盖膜增温到15℃以上,夜晚温度常降至4℃以下。利用增湿到80%~85%,温度越低,湿度增的越高,白天、夜晚拉大温差10℃以上,干湿差20%以上,利用冷暖交替、干湿交替,连续 5~7天,即可促成优质白花菇。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