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属于寄生性食用菌,早在30多年前就有羊肚菌人工栽培成功的报道。但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始终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羊肚菌菌种每年都要进行子实体组织分离,不能进行多次试管母种扩繁,羊肚菌人工栽培场地第二年再进行栽培病害发生严重、而且产量低,羊肚菌人工栽培产量不稳定、多数年份产量低个别年份产量高等,这些问题一直制约羊肚菌产业的发展。本文根据羊肚菌生物学特性分析羊肚菌人工栽培产量不稳定的各种因素,以便栽培户在栽培过程中引起重视,将栽培风险降到最低。
羊肚菌属于子囊菌,它与担子菌不同,担子菌如黑木耳可以利用子实体分离菌种,而且分离的菌种都是双核菌丝,无论黑木耳菌种转管多少次都可以出耳;而子囊菌如羊肚菌也可利用子实体分离菌种,但分离到的菌种有单核菌丝、双核菌丝和子囊孢子,也就是说羊肚菌菌种是单核菌丝、双核菌丝和子囊孢子的混合体,这类菌种转管扩繁次数过多(超过3次),羊肚菌菌种中的单核菌丝、双核菌丝和子囊孢子比例严重失调,这样的菌种再进行栽培,出菇少或不出菇。所以,羊肚菌菌种不能进行多次转管扩繁,必须大量进行子实体分离菌种。羊肚菌栽培户必须到正规的菌种选育单位购买菌种,因为这些菌种生产单位每年都进行羊肚菌子实体分离菌种,母种转管次数不超过3次,这样的羊肚菌菌种才能正常出菇,高产、抗病。
羊肚菌栽培场地不能重茬,重茬发病重,产量低,效益差。这是因为在出菇场播种发菌和出菇过程中,伴随着羊肚菌菌种的生长发育,羊肚菌菌种、营养袋等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空气中的竞争性杂菌——绿色木霉等落入土壤表面,并且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条件下生长发育。第二年,相同地块土壤中的杂菌成几何梯度增加,这些杂菌在第二年发生严重,影响羊肚菌菌种生长,从而影响羊肚菌产量。同时,土壤中的害虫会蛀食羊肚菌菌丝,羊肚菌产量低。栽培羊肚菌最好不选择重茬地块,如果非要选择重茬地块,可以利用羊肚菌间歇期栽培蔬菜,与蔬菜轮作2-3茬,土壤中的杂菌和害虫减少到栽培羊肚菌之前的状态,再栽培羊肚菌时,病害和虫害发生轻或不发生,才能确保羊肚菌产量。
羊肚菌栽培必须在播种后的栽培场地摆放营养袋,为羊肚菌生长发育提供外部养分。羊肚菌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出菇前,羊肚菌子囊孢子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氮源,羊肚菌子囊孢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霜”,这是羊肚菌出菇前必须经过的一个有性繁殖阶段。大量的“白霜”产生后,羊肚菌才能大量出菇。羊肚菌出菇除了需要营养袋的养分外,还需要土壤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比如钾、铁、钙、镁、磷等矿物质,这些养分是羊肚菌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所以,羊肚菌产量受土壤中的养分影响较大,羊肚菌产量不稳定与栽培场地有关,栽培户一定要考虑这一因素,选择适宜的栽培场地。
野生羊肚菌是在春季和秋季出菇,羊肚菌人工栽培主要根据野生羊肚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栽培。所以,羊肚菌人工栽培要选择适宜栽培和出菇季节,一般秋季或冬季栽培、春季出菇;反季节栽培可在冬季播种、40-60天出菇,但要保证出菇场所播种后温度在7℃-22℃之间,羊肚菌菌种能正常生长发育。其他时间播种羊肚菌,发菌期温度适宜,而出菇期温度变化大,出菇期短,羊肚菌产量低。所以,羊肚菌栽培一定要根据当地气候状况确定适宜的栽培期,才能保证羊肚菌出菇期长,产量高。
羊肚菌栽培受冬季和春季气候影响较大,不同年份羊肚菌产量不同,而且产量不稳定。羊肚菌播种后,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温度都在0℃以下,尤其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最低温度零下20℃以上,如果入冬后温度直线下降,播种的羊肚菌菌种直接休眠,对羊肚菌产量影响不大;如果入冬后温度忽高忽低,生长的羊肚菌会受冻害,羊肚菌菌种活性差,对羊肚菌产量影响大,羊肚菌产量低。所以,羊肚菌栽培户秋冬季节播种后要控制好出菇场所温度,促进羊肚菌菌种发育良好,产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