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

    万鲁长

    于清伟

    牛贞福

    专家公告

    食用菌栽培应该以"预防为主"食用菌栽培应该以"预防为主"作为指导方针,以过硬的技术支持、严格的操作管理以及规范而不失灵活的管理方式为基础。许多行业专家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只要按照食用菌生长允许的条件,做好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生产效果,收获符合安全标准的质量好、产量高的食用菌产品。

    今冬蘑菇病害多,多措并举夺丰收

    发布时间:2023-01-0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近来,有菇农朋友反映,他们种植的蘑菇病害发生较重,多表现为菇体变黄、萎缩、死亡、发臭等。分析病症,无非是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两大类,而且,这些病害多在低温季节发生,棚温在15℃以上时则相对发生较少。现针对主要病害提出防治建议,供参考。
    一、主要病害的症状及发生原因  
    1.菌盖斑点病。自幼菇开始,菌盖上即着生黄色或黄褐色大小不一的斑点,其边缘大多整齐,也有不规则状斑点出现,该斑点随着菇体的发育而不断长大。斑点着生处,菌肉组织略呈僵化状态。  
    斑点病为细菌性侵染病害,发生原因多因喷水不当,使菌盖上附着水滴后,由于棚温低、通风差、水分蒸发量太小,水滴较长时间的覆盖,使得细菌趁机侵染,导致该表皮组织失色,形成斑点或斑块。
    2.幼菇萎缩、死亡。幼菇刚刚完成分化时即开始发黄、变软,继而死亡,严重者在菌盖分化前的菇蕾阶段即已变色、死亡。  
    该类病害的发生原因,一是栽培环境恶化,菇棚周围的地面以上及土壤中有大量的病原菌存在;二是菇棚使用前未能进行彻底的消毒杀菌处理,一旦扣棚后,温度的适宜及水分较大而且通气性较差的情况下,病原菌渐趋活跃,加之栽培基料的营养相对丰富,给其繁殖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3.菇体发臭。菇体变软、变褐,直至腐烂,并发出恶臭气味。  该病发生原因主要是温度适宜且稳定、湿度较高、通气性差。  
    4.菌盖边缘发白似有白色粉状物。自幼菇至成菇均有该种现象,菇体发育迟缓,菌盖粗糙,菌肉组织紧密,菇体明显变脆。这是典型的低温造成的生理性病害。  
    5.菌盖上出现瘤状物或着生毛刺,甚至产生“小菌盖”。 棚温低,尤其是遭遇连续阴雨天气时,棚温一直在4℃~6℃,瘤状物即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6.菌柄粗大不光滑、菌盖极小。这是典型的通风不良症状。  
    二、主要防治措施  1.清理死蕾、死菇,并破坏料表0.2厘米厚左右,使用药物杀菌。具体方法是:发现染病后,停止菇棚用水,将死菇等摘除,并用小铁筢子将料表清除掉0.2厘米厚左右,露出新料。将所有废弃物清理干净,用60~80倍蘑菇祛病王溶液对病区进行喷洒,发病严重者可使用原液或10~20倍溶液涂刷,并隔天再喷洒一次,然后密闭菇棚2小时左右,使药物发挥作用,随之进行通风等管理。  
    2.采取措施,提高棚温,使平菇菌丝体及子实体处于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提高自身抗性。进入深冬季节,棚内温度较低,菇农可采取日光升温和火炉升温相结合的办法来提高棚温。具体方法是:在棚内塑料膜下,加覆一层黑色塑料膜,在天气晴朗的上午9点至下午3点揭开草苫,用日光加温。但在阴、雨、雪、雾等天气时,应在棚内点燃火炉升温,最好事先修建火墙,使用砖、坯等砌起长长的地面火墙,既作烟囱,使废气外排,同时又起到升温的作用,对于没有太阳的天气升高棚温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3.加强通风,尤其在保湿与通风发生矛盾的时候,应以通风为主,保湿为辅。应尽量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通风,以最大程度减缓棚内温度下降速度。
    4.喷药预防。对菇棚进行彻底消毒杀菌处理;菌袋发菌至出菇期间,每5天左右对棚内墙体、地面喷施一遍80倍蘑菇祛病王溶液。注意事项:出菇期间的用药,一定不要触及子实体。  
    5.讲究营养平衡,促使菌丝体及子实体健壮。据研究,包括棉籽壳在内的所有培养基料,均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需要,尤其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使得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产生某些非正常现象。补充营养的具体办法是:拌料时在原料中加入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在子实体幼菇阶段,用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配成溶液进行直喷,可收到抗杂、防病、高产、优质的效果。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