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平菇(红侧耳)又名淡红侧耳、泰国红平菇、粉红蚝菇等,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红平菇只适于幼嫩时食用,味道鲜美,有独特蟹香风味;老后纤维化,但可油炸食用。红平菇适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栽培,适应性强,容易栽培成功,而且产量高,并有观赏价值,是夏季栽培的优良品种。目前其栽培用种主要来源是野生资源的驯化和引种,育种研究几乎空白。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红平菇形似平菇,子实体单生、多叠生,其颜色随光线强弱而呈现水红色、粉红色、奶油色。菌盖幼时呈勺形或贝壳形,边缘内卷,成熟后逐渐开展呈扇形,直径3-8cm,边缘外卷、波状。菌柄侧生。菌盖下方长着许多密集与狭长的菌褶,菌褶幼时特别红,后逐渐褪色为水红色、奶油色至浅褐色。菌肉菌丝有锁状联合,有缘囊体,无侧囊体。孢子椭圆形,光滑,大小为(6-10)um×(4-5)um,与菌褶同色。
二、生态习性
红平菇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木腐菌类,在热带地区多发生于雨季,亚热带地区多发生于梅雨季节。其生长在阔叶树的枯干,以及橡胶树、棕榈树、竹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枯干上。主要分布在泰国、柬埔寨、越南、斯里兰卡、新几内亚、马来西亚、日本、巴西、墨西哥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福建、江西、广西。
三、生长发育条件
1、营养条件
红平菇属木腐菌类,具有很强的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能力,培养料利用率很高。栽培原料取材广泛,棉籽壳、杂木屑、玉米芯、秸秆类、稻草等均可。
2、环境条件
(1)温度 红平菇属高温型食用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8-34℃,最适为26-28℃;原基分化温度为18-25℃,子实体发育温度为20-30℃,但在26-28℃的条件下生长最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变化愈大,子实体分化愈快,在20℃和30℃的交替环境中子实体形成快而多。
(2)水分 红平菇为耐湿性真菌,菌丝生长期培养料含水量应为65%左右,低于54%时菌丝不吃料,发育不良,而且在生殖生长阶段不能形成子实体。在菌丝生长期间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5%以下;在子实体形成期间如果空气相对湿度仅为45-50%,则刚刚发育的小菇干缩,在75%以上时小菇生长缓慢,但在75%以上时小菇生长缓慢,但在75-85%时生长显著加快,湿度以85-95%为最好,在高于95%时子实体易变色,品质下降,甚至腐烂。
(3)光线 红平菇为喜光性真菌。菌丝生长发育不需要光线,子实体分化一定要有散射光,菇蕾分化和子实体生长需要750-1500lx的光照强度。
(4)空气 红平菇属于好氧性真菌,新鲜空气是其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环境条件,菇房每天应通风2-3次。
(5)酸碱度 红平菇为喜酸性真菌,在pH为4-9的条件下都可以生长,在pH为6-7时,菌丝生长最快,且粗壮、洁白、浓密,长势旺盛。
红平菇优质高效栽培实用新技术
一、栽培季节
红平菇是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木腐菌,菌丝生活能力强,人工栽培管理粗放,对环境要求不太严格,生长周期短,耐高温,一般在4-5月制种,6-9月出菇。
二、参考配方
配方一:棉籽壳90%、麦麸(玉米面)8%、过磷酸钙1%、石灰1%。
配方二:杂木屑82%、玉米面16%、过磷酸钙1%、石灰1%。
配方三:玉米芯85%、玉米面13%、过磷酸钙1%、石灰1%。
配方四:玉米芯44%、杂木屑40%、玉米面14%、过磷酸钙1%、石灰1%。
配方五:玉米秸(高粱秸)80%、玉米面17%、复合肥1%、过磷酸钙1%、石灰1%。
三、培养料处理
红平菇可采用生料、熟料、发酵料栽培。发酵料较前两者容易掌握,成品率高、成本低、产量高。
四、装袋接种
采用袋式栽培,用低压聚乙烯袋,袋的规格为(28-30)cm×(50-60)cm×0.03cm。采用层播法,则3层菌种2层料或4层菌种3层料,每层菌种厚为1.5-2cm,中间薄边缘略厚。用菌量为10%-15%。料要装实,两头用聚乙烯绳扎紧。装好袋后在每层菌种上用消毒的铁钉扎8-10个小孔,进行微孔发菌。
五、发菌管理
装好的菌袋码成3-4层,当环境温度低时可码高些、码紧些。每行中间留有空隙供人通行和通风散热。上面盖上草帘遮光。环境温度控制在23-28℃,每天监测料温变化。装袋后7-15天料温升高最快,注意加强管理,如果发现料温达到30℃以上时要及时通风降温,以免“烧菌”。菌袋每隔10天翻动一次,把上层和底层的菌袋放入中间层,中间层的菌袋放在上层和底层,保证发菌一致,出菇整齐。菌丝一般经25-35天即可长满菌袋。
六、出菇管理
菌袋菌丝浓密洁白、有弹性、有黄色水珠出现时,标志已到生理成熟期,即可进入出菇期管理。采用墙式立体双面出菇,菌袋码6-7层,行间距70-80cm,这样利于管理、采菇。
红平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与平菇相似,基本上可分为桑葚期、珊瑚期、成菇期和菌丝恢复期,要分别对这几个时期进行管理,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1、桑葚期
把已长满菌丝的栽培袋搬入菇房内,并有序地排放在铁架上,留有适当的空隙。当发现菌袋上有红色的小菌斑时就开袋或在侧面用灭过菌的刀片在形成的原基附近划“V”形小口。此时往地上洒水并向空气中喷水,保证菇房的湿度在85%-95%。早晨和晚上开窗2次,每次20-30min,使得菇房有持续的昼夜温差和保证空气流通,并保证菇房内有充足的散射光。菇房内保持菇蕾分化的最适宜温度在18-25℃之间,从而有效地保障菌丝的分化,促进原基的形成。
2、珊瑚期
桑葚期之后的2-3天,便进入珊瑚期,出现小而红的菌盖,珊瑚期一般持续1-2天。这时要把温度严格控制在20-30℃之间,保持湿度达到85-95%。此时,除往地上喷水外还要往空气中喷雾状水,做到每次喷水量适当。在喷水前多开窗,保证菇房的供氧量。
3、成菇期
成菇期又称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期,是子实体生长发育快速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提高成菇率的关键,也是管理的关键时期。成菇期一般持续2-3天。此阶段的管理要着重解决好通风与湿度的矛盾,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外部条件的影响而灵活地改变通风和湿度,从而保证红平菇的子实体正常而快速生长的需要。要把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0-95%,此时若空气相对湿度太小,低于90%,会导致培养料失水,子实体变硬而降低质量,也会影响第二潮菇的产量。要采用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保证湿度时可往地上洒水,通风之后立即喷雾状水,尽量使子实体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减少培养料中水分的消耗。在空气干燥的时候多喷水,潮湿时少喷。此外,还要加强散射光照,如果光线太弱,长出的红平菇子实体的颜色会变浅,甚至变成白色,严重影响菇体的外观,降低其商品价值,影响经济效益。此时还要保持子实体发育的最适温度在22-30℃之间。当菇长到七八分成熟时采菇,以后马上进入菌丝恢复期的管理。
4、菌丝恢复期
采菇第二天,向裸露的袋端喷1%复合肥溶液,数小时喷1次,连喷3-4次。待料吃透溶液后,此时的空气相对湿度可以降低至80-85%,然后然后等待发菌和第二潮菇的生长。
七、采收
红平菇从现蕾到采收一般需5-7天。发现菌盖平展,边缘略变薄,颜色稍变浅时即可采收。用利刀沿培养基表面切下,将袋口合上,加强管理,15-20天后可出下潮菇,一般可采4-5潮,生物学效率可达100%以上。红平菇采收要注意宜早不宜迟,子实体七八分成熟时必须及时采下,采收过迟则容易迅速纤维化,色泽变浅,菌盖变薄,失去其应有的商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