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创新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 2013-08-2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从会展大国到会展强国的跨越,政府主导型展会必须寻求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海、深圳等城市曾打过广交会的主意。而为了留住广交会,广州也下了一番工夫,比如投入几十亿资金兴建琶洲展馆。之所以能引起城市间的争夺,是因为广交会的成功能给举办城市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而与此同时,一些政府主导型展会仍在靠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撑着,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上千万,并且有越补越多的趋势。尽管如此,一些展会还是面临办不下去的窘境,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市场根基,竞争力持续下降。怎样更好地举办政府主导型展会,怎样通过有竞争力和生命力,对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极其重要。
1.借鉴国外政府在会展经济中的定位。并分析我国政府的定位误区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并不直接参与会展的开发和组织,而是对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一般有如下投入和支持。
政策投入和经济投入。①政策投入,如在税收、土地使用及招商引资等方面对会展业给予优惠的政策;②经济投入,如大型会展场馆的投资、土地投入。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参与场馆建设,以减轻投资商的投资压力。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法兰克福展览中心等都是政府占有一定的股份,而主要由展览公司直接经营。
为企业提供出国参展经费支持。为促进本国企业发展,许多国家政府通过间接方式组织本国企业出国参展。在德国,每年联邦政府通过特定的组织或机构,如联邦经济科技部、联邦农业与林业部组织德国企业赴国外参加展览会,并提供财政支持。
协助、配合会展公司开展展会推广工作。政府协助、配合展览公司推广本地会展活动。比如,新加坡旅游局展览会议署每年都有计划地向世界各地介绍新加坡旅游会展方面的情况,如上半年去欧洲,下半年去美国,并且在世界各地举办新加坡会展经济方面的研讨会,向国际上介绍新加坡搞国际会展的优越条件,宣传在新加坡举办的各种会展。
而目前,中国会展经济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政府角色定位的模糊。相当多的会议、展览是由政府主办的,政府既是会展业的管理者、调控者,同时又是会展业的主体。在这种模式下,发生了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错位。政府办展不仅运营成本高,不便于政府部门实施公平的市场管理,而且限制了民营会展企业的成长,给会展市场的正常竞争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