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措辞既清晰地表达意思,又不伤他人情感和自尊,连批评对方都能让其愉悦地接受,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要说80后难掌握,有人就是到了80岁还是不懂。
如果说生于80年代的年轻人不断冲击C某O职位已不足为奇,那么一个留着汗毛当胡髭、面带职业性微笑的年轻经理人在回答一个尖锐问题时说出如“我们对此表示极大的关注,并在做出积极的回应……”的屁话时,多少会激起旁观者的好奇:说这些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称的话,他们会有多痛苦?
事实上大多数年轻管理者也许业务交际很强,但在措辞上就是不可救药的年轻。比如我遇到的一个24岁的北欧公司驻中国首代,他自豪地说:我手下员工有比我大十岁的,但有时候,年龄和能力并不成正比。这句话无疑会让那位34岁的同事很伤心。
有个朋友对一位商会主席的措辞称赞不已。那是在一个业内聚会上,有人提到一位臭名昭著的同行,大家纷纷用自己目睹的事例印证一个观点—此君乃小人也,正巧“小人”刚刚离职,这也让更多的人表达对他的不满。这时,商会主席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他已经很努力了。”用我朋友的话说:“这句话涵蕴丰富,一切褒贬尽在其中。怎么我就想不起来呢?”
还好他想不起来。假如这世界上人人都说着这种涵义丰富、蕴味深刻的话,那么聚会中的聊天早就成了面目可憎的灾难。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总是那些浑身带着机灵幽默,就算贬低了谁也无伤大雅的俏皮话。
这也是奥斯卡颁奖礼越来越难看的原因之一。为了维护职场人脉,念一长串感谢名单成了大多数获奖者的必须。尽管言辞毫无趣味,但能拿到更多工作机会的,一定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