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纳的“需求三角”模型。有道理,但是“缺乏感”、“目标物”和“消费能力”只是消费需求的基本层面,从需求的本质进行横向剖析,纵向思考才是关键。
我们知道“消费需求”是推动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但“需求”的内涵总要在市场的动态中旧的剥离,新的补充,不断更新和完善。
不得不再一次提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有次序,有递升,可见需求的动态性。当前的市场环境,人人都可以成为品牌,消费需求已经达到了一人一例。虽然我们都认同 “需求”是共性,但是“需求”的背后侧重点是不同的。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都忙着找工作,现在的大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开始创业。因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试想,当前我们谁还会把“生存层次”作为“消费需求”的起始点呢?
我们研究市场,必须要多维度,多角度去剖析。我们不能以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去看待消费需求,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洞察需求:一是对市场的政策研究,如学者、经济研究部门和智库;二是企业(厂商)方,他们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三是消费群体自身的需求心理。
我是从事市场咨询的,是为企业(厂商)产业做配套服务,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我是这样理解消费需求的;
一、创新产品价值,需求才有着力点
消费都是有记忆点的,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的始终,品牌附在产品身上,当消费者能把脑海里的记忆点完整的闪烁拼凑成为一个logo时,恭喜你,有了欲望,需求就能产生。要知道: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从来都不是最好的,而是我想的正是眼前我所见到的。
厂商始终要放大产品价值,给消费需求一个理由,认可和信赖。赋于产品品牌的独特品质与尊享,苹果+使用者,立马个人形象倍增,这才是硬道理。当初苹果手机风行全国,即使刚上大学的学子囊中羞涩,消费能力为零也不要货款,或是卖肾(呵呵),苹果手机是不能少的。
二、完善消费后端,需求才能被催化
现在消费环境不再是简单的买与卖的交易关系,消费者不仅是产品的购买者,还是品牌的维护者和利益的分享者。因此,厂商方要不断完善消费后端和体系化服务,为需求创造条件和平台,给顾客制造一个不经意的自嗨,装逼和炫耀智商的机会。使需求形成一个营销闭环。如线上的“支付宝”和“花呗”,京东的“白条”和自建物流。
消费需求的情感和感官刺激一旦被催化出来,才会爆发,形成需求点的聚众效应,如京东的618,马云的双11。
三、引导消费观点,需求才有影响力
消费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
消费需求即要体现顾客本身价值,还需要得到顾客在意的人的认可。你不是在卖东西,而是帮助顾客买东西,你不是在说话,而是帮助顾客记住你的话。
把观点凝结成共识,把共识作为彼此遵守的消费习惯,为产品打造更多内涵,使产品变得独一无二,从而生产出限定版商品或内涵丰富的品牌,以此来吸引那些希望佩戴或使用品质类产品能体现其社会地位的消费者。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下雪了,怎么能没有炸鸡和啤酒”?
互联网时代,不是市场升级,而是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付出更多的价值去购买品质更高的产品,企业把纯粹的商业关系发展为生活习惯和消费惯性。把顾客转化为粉丝,把喜欢转化为认同,把偶尔消费转化为持续消费。
“我”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消费者认为我是谁?(来源:世界经理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