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银耳的市场营销之路
发布时间:2016-09-2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一、通江银耳的历史背景
通江县气候温和湿润,最适合食用菌的生长,也是银耳的发源地。素有“中国银耳之乡”的美誉,地处四川省大巴山中的巴中市通江县。其最早的发源地在涪阳——陈河的九湾十八包,用耳农们话可以把银耳的起源解释为 “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因为通江银耳是在一种奇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孕育出来的,所以,有专家说:通江银耳是天地灵气所化育,日月精华之结晶。通江银耳之所以不同还在于它对寄生体的选择,它不仅要求用青杠木做载体,而且讲究“座七砍八”。所谓“座七砍八”就是要选择青杠木生长期已满七年于第八年砍来种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人类最忌讳“煮豆燃豆萁”,通江银耳却偏要煮豆燃豆萁。它必须用青杠木烧制的杠碳火慢慢烘烤,才能保留其营养成分。
四川省通江县陈河乡是中国银耳之乡,是高品质野生银耳的主产区。陈河乡的地理气候非常适合真菌类植物的生长,该地常年为云雾笼罩。银耳的人工栽培始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宫侍女德龄著《御香飘渺,御膳房》论通江银耳说:“银耳那样的东西,它的市价贵极了,往往一小匣子银耳就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而且就是寻常人或官员,愿意花多贵的钱去买它的话,也不容易得到好的,理由是最好的银耳(通江九湾十八包)已成为四川做官的人孝敬太后的一种专利品,他们雇佣了许多人,常年在那里搜寻最好的银耳拿去巴结太后和勾通外商,大发横财。但好长时期处于半野生状态,每年把树木砍下来,靠天然孢子接种。后来,经科技人员攻关,开展了现代化种植。据2005年统计,通江有耳林资源7万公顷,年产银耳60万千克,开发出银耳食品、银耳饮料、银耳保健品、银耳化妆品等系列产品10多个,年产值1亿多元,成为县城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银耳产业化进程,通江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通江县银耳产业发展局,专门从事银耳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和服务,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欢迎海内外客商来通江从事段木银耳集约化生产、精深加工和产品流通。通江银耳,食用菌品种,中国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主产于四川省通江县得名。通江是银耳的发源地,“中国银耳之乡,通江银耳以其独到的质厚、肉嫩、易炖化和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而享誉海内外。
1995年通江县被国家特产之乡宣传暨命名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2001年通江县银耳生产基地获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2002年“通江银耳”证明商标得到注册使用,2003年“雪花牌”通江银耳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识使用权,2004年通江银耳被录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名录,2005年通江银耳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知名品牌”,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通江时,亦称赞“通江‘两耳一菇’小有名气”。
二、通江银耳的营销及其发展进程
1 生产发展实现规模化
初步形成了“一带”——小通江河流域食用菌产业带、 “两园”——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诺水河食用菌示范观光园、“四区”—— 周子坪食用菌万亩示范区(省农业厅认证)、诺水河食用菌万亩示范区(省农业厅认证)、梓潼食用菌万亩示范区、陈河万亩银耳示范区生产格局;逐步形成了以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格局;全县已建立食用菌基地乡镇27个,专业村80个,全县常年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4万多户,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25%左右,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专业大户3000多户,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专业村达30个,其中碧山村被列入为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100个示范联系村名单;2014年,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4亿袋,预计可实现食用菌总产量18万吨(鲜品),产值20亿元以上。
2 全产业链条正逐步形成
建立了涪阳银耳专业市场、铁溪香菇交易市场和县城食用菌产品集散地。培育和引进了通江银耳有限责任公司、山霸王公司、裕德源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光泰科技有限公司、浩翔科技公司等食用菌加工和经营企业,研究开发了银耳汤饮料、银耳酒、银耳饼干、银耳面膜、压缩银木耳等为主的7大系列20多个品种产品,其中山霸王银耳汤饮料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在2014第91届重庆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深受青睐,达成订单3000万元,研制的首乌银耳胶囊和银耳多糖即将投产,初步形成了菌种生产、银耳种植、初级产品加工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3 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四川省食用菌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巴中市银耳科研所、良种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建成。建有菌种选育、科研用房1600平方米,有二级菌种生产厂房360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180台(套),生产规模基本能满足全县生产需要,构建了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为依托、以巴中市通江银耳科研所为中心、以县银耳良种繁育基地为骨干的银耳良种繁育体系,开展了银耳新品种选育、银耳短段木熟料四季栽培、高温香菇覆土高产栽培、香菇层架栽培、大田栽培、黑木耳露地栽培等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育成的银科2011-1、银科2011-2等优良银耳菌株得到大面积推广,探索出了通江银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香菇立体栽培模式及室外越夏新技术分别获市县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4 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培育了大巴山、碧山、仙人嵌等21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吸引了4500多户种植大户和60个营销主体,提高了耳菇农的市场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培育和引进了银耳公司、山霸王、光泰科技、裕德源、青栎公司等12家龙头企业,积极加入到生产基地建设中,与专合组织和农户签定订单收购合同,食用菌商品处理率达到9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5 银耳文化挖掘有力有效
2004年,在陈河乡建立了通江银耳博物馆,通过历史文物、实景模拟、摄影图片、文字说明等方式,全面展示通江银耳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中国银耳之乡厚重的历史内涵。今年,在高明新区新建了通江银耳博物馆,以平面、立体模型、实物以及多媒体手法,通过历史文物、实景模拟、摄影图片、文字说明、视频投影等方式,对通江银耳的生态环境、栽培工艺、历史典故、发展过程、神奇功效、产品开发等作立体式全方位展示;搜集和整理了一大批有关通江银耳的故事、传说,创作了一大批以通江银耳为主题的诗歌、散文、书画、歌舞,编篡了《通江银耳志》;开发了银耳全宴,丰富了银耳文化内涵;目前,通江段木银耳生产工艺正在积极申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通江银耳在市场营销上的缺陷
1. 科研成果明显滞后。近年来,通江银耳在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上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难摆脱传统经营模式的束缚,劳动力成本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科研专业人才较为奇缺,整个技术创新十分匮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科研成果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
2. 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通江属于国贫县,自身财力十分有限,发展银耳产业主要依赖于国家项目支持,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导致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缓慢。
3. 产业链条亟待延伸。通江银耳通过多年的发展,已培育或引进了一批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但所有企业均规模较小,仅注重了生产、销售环节,加工环节薄弱,带动能力不强。银耳精深加工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工产品匮乏,急需引进培育真正实力龙头企业搞好银耳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倍增,引领产业发展。
4. 市场网格管理松散。通江银耳历史悠久,品质上乘,温家宝总理在视察通江时指出:“通江两耳一菇,小有名气,大有发展”,通江银耳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但由于银耳产量少,市场占有份额低,缺乏统一认定标准,通江银耳注册商标、通江银耳地理标志产品等公共品牌的使用管理极不规范,市场网格管理松散,导致一些不法商人为追求高额利润,以假冒伪劣银耳冒充通江银耳,严重损伤了通江银耳的品牌声誉,导致通江银耳名气大,市场份额低。
四、通江银耳发展壮大的营销策略
1 总体思路:坚持走“党政发动、行业推动、企业带动、品牌拉动、科技促动”的发展路径。在发展支柱品种上主推“两耳一菇”(银耳、木耳、香菇);在栽培模式上,银耳、木耳以段木栽培为主,大力推行林下栽培模式,香菇以袋料栽培为主适度发展段木栽培;在空间布局上,建设大小通江河流域两大银耳产业带连片发展;在资源利用上,坚持永续循环合理利用原则;在栽培路径上,以规模化设施栽培为主,林下栽培、短椴木工厂化栽培为辅,农户一家一户为补充;在产品开发上,坚持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延伸产业链;在品牌营销上,规范“通江银耳”地理注册商标的使用和管理,鼓励创建“通江银耳”中国驰名商标和有机食品。
2 发展重点:一是以“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为基础,建设集银耳工厂化栽培、精深加工、仓储物流、机械包装、质量检测、会展博览、商贸服务、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通江银耳经济开发区;二是以通江银耳发祥地陈河乡为依托,建设通江银耳产业研发园;三是以诺水河镇梓潼银耳观光旅游园为中心,打造银耳特色文化街;四是按资源分布,建设大小通江河流域两条银耳产业带,巩固提升小通江河流域陈河、诺水河、周子坪3个银耳万亩亿元示范区,新建涪阳、铁溪、董溪3个食用菌万亩亿元示范区;五是按照《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建设菌种生产厂,其中:建设500—1000万袋(瓶)生产能力的二级菌种厂1家,以母种和原种生产供应为主;建设500—1000万袋(瓶)生产能力的三级菌种厂3—5家,以栽培种生产供应为主;六是以食用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为骨干,建通江银耳产业集团;七是依托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以通江县银耳科研所为主,联合国家、省、县银耳研究专家,组建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通江试验站;八是大力发展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新培育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50个、家庭农场300个、专业大户500个;九是提高耳林资源持续供给力。
3 强化品牌推广智能。品牌创新是产品的灵魂,市场推广是产品的生命。推广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创新和丰富通江银耳品牌价值、宣传和推广通江银耳品牌、给银耳企业提供市场咨询与服务、为招商引资提供舆论导向等。政府、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要共下“一盘棋”,切实转变重生产轻管理、重技术轻推广、重面子轻本质的观念,政府着力于通江银耳品牌的整体规划与保护,企业要把工作重心放在营销与品牌推广上,中介服务机构要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4 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的生产基地。银耳基地建设要走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的路子。一是研究科学种植的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在上游产业链形成生产标准和技术壁垒。二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要继续加大无公害基地和生产合作社建设,结合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适度规模化生产。三是要分别制定出基地配套建设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志管理、检测体系建设、服务组织以及产地市场建设等多项标准和规范,切实保证银耳生产基地建设有标准可依,有目标可循。四是完善政府引导机制、金融支持机制、企业介入机制、土地流转机制和产销衔接机制,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共赢模式,切实保护广大耳农的切身利益。
五、结论
悠久的历史传承,赋予了通江银耳厚重的文化底蕴,流传下来的各种美妙的传说和大量的诗词歌赋、文献史志,给通江银耳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富于了通江银耳的神美特性。通江银耳,栽培独特,品质优良。由于气候温和通江银耳在栽培过程中,不添加任何辅料,不施用农药,对病虫防控也采用了绿色的生物物理防控措施,所产银耳属于真正的绿色、天然、无污染产品。
通江银耳产业发展上还面临着一些劣势,生产经营较为分散,规模效益比较低下,机械加工、物流配送、原辅材料生产等相关产业尚未形成,但是,机遇与困难同在,挑战与希望并存,我们衷心感谢业界精英对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的倾情关怀,诚恳希望与会各位领导和专家对通江银耳产业发展提出宝贵意见,也热切期望企业界各位同仁到通江这块热土投资兴业!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通江银耳产业的辉煌明天!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