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转不是中国人”最早应该是从QQ空间兴起,而随后布满了社交网络,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无知的民族牌。其实,90年代几乎所有的家电品牌都打过民族牌:长虹的口号——“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海尔的广告词——“海尔中国造”;创维彩电则更直接——“创维 反倒是其他行业开始频频甩出“中国”牌。最早是娃哈哈,它把旗下的可乐直接说成是“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接着,它把一件司空见惯的商业纠纷渲染成是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对抗,并借此成功逼退达能,取得主动权。事后人们回过头后却惊奇的发现,这个民族资本的代言人是拥有美国绿卡···
而乳制品行业的一朵奇葩——蒙牛,它最初可以当做民族企业的成功商业案例,但在其后,它却让“民族品牌”数次蒙羞,以至人们迫不得已地去购买洋奶粉。2008年,在三聚氰胺危机之后,这家企业曾经有机会体面地死去,但牛根生又一次打出悲情的“万言书”,“境外一些资本大鳄蠢蠢欲动,一面编制谎言,一面张口以待……”。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蒙牛没死,消费者遭殃了···
而同时,一些商家觉得取个欧美范的名字更容易吸引消费者,所以出现了以下看似国外品牌的的国货:
味千拉面,培芝牛初乳,施恩奶粉,澳优奶粉,法国合生元,卡姿兰彩妆,卡尔丹顿,库奇酷派,阿尔皮纳,博西尼橱柜,欧典地板,Nicefeel家居,欧时力,丽蓓卡,马克华菲,曼娅奴,香武仕音响,骆驼鞋等等
为什么国货都喜欢给自个起个洋名字?洋气啊。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是圆的,但洋名字一定是听不懂却能看起来很高端的。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没有理由地买着爱着絮叨着外国或看似外国的一切?无他,更显非凡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