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农产品需要“飙”起来
发布时间:2014-10-1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随着现代农业向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各地申请地理标志产品的热潮正在兴起。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保护农业知识产权、打造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产品贸易的重要载体,是极具商业价值的无形资产。
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站消息,截至2013年底,我国初步审定公告和注册地理标志商标达2190件。烟台苹果、西湖龙井、金华火腿、龙口粉丝、赣南脐橙……这些家喻户晓的产品都是地理标志获得者。
地理标志就是一张“金字名片”,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帮助消费者鉴别产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地理标志搭建了市场信任的基础。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经营,地标产品的使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很多地方在申报成功后,没有对地标产品进行有效经营,导致地理标志有名无实,难接地气儿,陷入了“申请热、使用冷”的怪圈。
本文从当前地标产品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地标产品的营销方法和品牌策略,希望对地标农产品所在区域的政府、协会和企业有所借鉴。
【问题诊断】
地理标志农产品在经营、推广、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概括地说就是政府、企业两不管,投入不足,技术改造少;产品与消费者需求脱节;地标品牌不突出,地标产品营销没有形成合力,更谈不上竞争力;产品价格低、销售区域窄小;有产品无符号,有品质无灵魂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
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过于分散,多为家庭作坊式的小微经营。很多地方虽然形成了区域品牌的雏形,但缺乏完整规范的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囊括农户、合作组织、加工企业、物流中心、零售商以及消费者。在整个供应链中,要求各个环节必须遵守统一的质量标准。目前很多地方缺乏完整的供应链,没有形成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
组织制度松散 品牌观念落后
相对于快消品,农产品的营销意识淡薄,品牌观念落后。从种植、加工到营销环节均处于粗放模式,产品同质化严重,形象符号雷同,制约着品牌的创建和发展。作为农产品区域品牌运作主体的行业协会,自身制度还不完善,管理组织能力有限,不能在区域品牌运作中发挥有效的主导作用,没有建立行业协会、经营企业与农户利益分享的长效机制。
缺乏统一的申报管理机构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中国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由三个部门依据不同的程序进行管理,其规定、标准和申请程序都不太一样,注册登记制度在内容上又有很多重复,不仅造成了管理资源的浪费,而且加重了市场主体的负担和运行成本。
【运营策略】
如何扭转地标产品的尴尬现状?运营地标品牌该从何处下手?农产品品牌的营销方法有很多,就地标农产品来说,故事化的品牌诉求、品牌的价值体验及电商平台的应用等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当前的地标产品来说更容易操作并迅速复制。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