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0-2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食用菌产业在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食用菌产业在福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经过三十多年来的稳定发展,现已成为农业的九大主导产业之一。不论是大宗食用菌还是珍稀食用菌,其生产、加工、商贸网络等方面优势明显,已基本形成了集产前、产中、产后,融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1年,福建省食用菌总产量212.06万吨(鲜品),产值110.35亿元,占农业产值的11.6%,仅次于粮食、蔬菜、水果,列第四位。
致富职业菇农 带动多业发展
福建84个县(市、区)中有74个县生产食用菌,其中产值超亿元的有29个县,占全国食用菌亿元县的五分之一,菇农人均食用菌收入超过6000元,对福建山区农民的脱贫和菇农的致富发挥了重大作用。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富裕了一批“职业菇农”,带动了外贸出口、市场建设、企业发展、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食品加工、农资生产、邮电通讯、饮食旅游和包装设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延伸产业链条 实现循环经济
发展食用菌生产,有效地利用树木的枝丫材资源,提高了林木资源的利用率及其经济产出。同时,福建是一个农作物种植大省,每年的农作物秸秆量达1000万吨,食用菌生产把这大量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后,其培养废料(菌糠)又是良好的农业有机肥料,可以变废为宝,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利用动植物生产副产物作为食用菌生产基质发展食用菌产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可使其产值提高数十倍,投入产出比可高达1:5。通过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可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构思,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扩大出口市场 增加外汇收入
由于食用菌是世界性的健康食品或功能食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因此,食用菌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国内的产品市场,也丰富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种类,增加了国家外汇收入。福建食用菌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131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出口数量25.14万吨(干鲜罐头混计),出口额6.67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10.6%,占全国食用菌出口额的27.9%。
改变生产模式 实现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的部分山区县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使传统的以农业、林业为主的生产模式演变为以食用菌产业、农业、林业等多个支柱产业,有效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古田县,2011年全县食用菌总产量达66.7万吨,产值26.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农民从食用菌取得的收入约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2/3。
丰富产品市场 改善膳食结构
食用菌的品种与品质的多样化为周边及省内外与国外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生活物质的需求。福建现有食用菌栽培种类近50种,其中规模栽培的有20多种,珍稀食用菌品种近20个,且珍稀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食用菌属传统药食同源的健康食品,以其独有的真菌多糖、多肽、氨基酸以及特殊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因子可以调节人体免疫机制,预防疾病,抗衰老,治疗各种慢性病,并且纯天然无药物依赖性。
增加就业岗位 维护社会稳定
福建省从事与食用菌生产相关行业的人员逾300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32.7%,其中如古田县农村80%以上农户从事食用菌产销,直接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福建省不仅是食用菌生产的大省,也是人才、技术、菌种输出的大省,对全国食用菌发展和社会就业起到引领作用,为我国南菇北移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漳州目前有1000多名技术员被聘请到山东、河南、四川、广西等15个省市当技术专家。食用菌生产不仅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外来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发展都市农业、效益农业的今天,食用菌既可规模化集约化栽培,亦可工厂化智能化生产,是城乡居民投资创业和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很好的路子。
闽台交流合作 加强纵深发展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相隔,地缘相近、文化相同、气候相似,台湾食用菌品种与大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企业把白背毛木耳带到福建漳州种植成功,现在漳州已成为我国毛木耳的主要出口基地,形成了年产值1.5亿元的农村支柱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从台湾引进秀珍菇品种并在罗源县种植成功,现在罗源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年产值近2.8亿元。通过闽台蕈业合作,培养造就了一批珍稀食用菌栽培的技术员队伍。
创新推动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发展
政策创新 成就新农村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的“星火计划”、“扶贫工程”、“菜篮子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中,都将食用菌列为重点项目,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形成。随着生产工艺的突破,生产、消费的大众化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以香菇、蘑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迅猛发展,成为福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品种创新 引领“菌界”风骚
福建食用菌品种选育、驯化、引进等工作起步早,成效显著。食用菌的良种选育技术从上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纯种分离和引进、筛选良种开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菇杂交育种技术、蘑菇杂交育种体系的建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分子育种技术,先后培育了香菇“Cr”系列、蘑菇“2796”、金针菇“杂交19号”“F1118”“F1147”、毛木耳“781”、草菇“农大2号”“农大3号”、白背毛木耳“43”系列、姬松茸等一批优良品种,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大规模推广,引领了“菌界”风骚。据了解,福建食用菌新品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陆续推广到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累计推广优良菌株50余个,菇农创收数千亿元。
技术创新 激发产业发展与腾飞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食用菌生产发展最有力的见证。银耳从数百年来的椴木栽培,到上世纪六十年的银耳“双菌制种”、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瓶内开花到瓶外开花的工艺改革、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塑料袋栽,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使古田县银耳年产量达二十几万吨,占全国银耳总产量的90%以上。从银耳、香菇、蘑菇等栽培技术的不断革新、新世纪初适合福建省情的金针菇工厂化周年栽培技术成熟开发,到工厂化生产在杏鲍菇、真姬菇、鸡腿菇等珍稀食用菌上的创新应用,再到新代用料开发和原料综合利用的新突破等,每一次的技术创新与应用都激发福建省食用菌的发展与腾飞。
理念创新 成就产业发展新格局
工厂化、专业化生产是福建食用菌产业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236家,尽管工厂化水平程度有差异,但像顺昌、武平、龙海等县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产值占了当地食用菌总产值的30%?40%。全省总体食用菌生产格局已由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栽培向集约化、工厂化集中规模生产经营转变,有效地提高了食用菌生产效益和效率。同时,食用菌园区建设逐渐成为产业集聚的新亮点,如武平、古田、南靖等县都规划1000亩以上建设食用菌创业园区。这些园区在政府的引导下,配套相关优惠扶持政策,通过企业化运作,正成为食用菌产业集聚的新亮点,初步形成生产、加工和市场的区域化、专业化格局。(编辑:晁艳荣)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