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的反省
发布时间:2012-08-2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知道中国每年要产生多少垃圾吗?将近1.6亿吨!我这里有个数据,在我们城市里,人均垃圾年产量是440公斤,全国600座城市已堆放或填埋各类垃圾高达80亿吨,我们有2/3的城市已经被垃圾包围了,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
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污染呢?那就是中国没有搞懂正确的经济增长方式。我们正在走上个世纪日本走过的老路,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笔者看了一本书,叫《日本的反省:依赖美国的罪与罚》,感触很深。对于经济增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日本人早就已经开始了深刻的反省,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而我们呢?
错误的经济增长一: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国内这几个汞中毒、血铅污染的案例,就不难发现最大的污染源其实就是开矿、选矿和冶炼。
20世纪这种现象在日本也接连出现过。比如汞中毒,中国查到的资料显示,水俣镇患水俣病的有180人,死亡50多人,在新线县阿赫野川也发现100多个水俣病患者,8人死亡;日本神东川的骨痛病,是因为镉污染,导致骨痛病患者达到230人,死亡34人。
而日本四日市事件,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严重超标,导致空气污染,进而导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
实际上,日本的水污染事件在欧美工业化过程中并不鲜见,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其中1952年12月发生的一次,使得5天内4000多人死亡。
这种生态危机,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怎样?可能也就是对工厂处罚一下,实行关停并转就完了,但是如果以为日本政府也这么处理问题的话,就太幼稚了。
他们开始了非常深刻的反思思潮,他们发现,如果生活垃圾不好好处理的话,污染就会比工厂还厉害,会成为生活中的隐形杀手。
所以从此以后,日本就开始特别注意环境保护,连续通过了三部非常严格的环境保护法。立法的结果就是日本人不再在本国生产电池了,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生产线都卖给中国,或者搬到中国来。现在全世界80%的铅蓄电池都在中国生产。
错误的经济增长二:
以过度消耗石油和原材料为代价。1973年开始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持续了3年,在这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GDP下降了4.7%。而日本比美国严重得多,它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GDP下降7%。
日本发现每次一出现什么危机,最受伤的总是它们,因为稍有风吹草动,日本就没法从海外进口原材料了。比如说日本电子工业急需的铜原料,在1973年的时候,每吨竟然涨到3000美元甚至更高,由此导致1975年日本的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器具、输送机械器具行业的收入增长率分别降到-6%、-6%和-8%,利润的增长速度下降到-51%、-45%和6.4%。
所以,日本又开始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们发现城市中产生的垃圾,如果好好回收的话,就是不可多得的金属矿藏,比如说如果每年进口的铜,不论最后是加工成铜线还是铜管,如果能回收50%,那下一年的进口量就可以缩减一半。
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虽然也是制造业大国,却不需要像中国一样进口那么多原材料的原因了。不仅如此,日本还琢磨,如果发动机的燃烧效率能提高6%的话,那石油进口是不是就可以省掉6%?这样的话,他们就不必进口那么多石油了。
日本正是透过这种转型,经济飞速发展。自1973年以后10年里,日本的GDP增长了47%,但是一次性能源的消耗量却只增长了17%,单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也下降了一半。
错误的经济增长三:
以电子垃圾和建筑垃圾为代价。日本的资源是非常匮乏的,但他们的家电却更新换代得非常快,所以就产生了很多电子类的垃圾。如果我们都知道的话,日本人自己能不知道吗?那他们怎么办呢?
于是日本就实施了《家电循环利用法》,这个法案规定电视机、洗衣机、空调和冰箱这4类产品的废旧物由厂家进行回收,回收后那些可以进行再利用的零部件利用起来,不能用的就想办法进行处理,可以从中提炼出大量的贵重金属,这样,日本也不用花那么多钱来进口了,这就是日本提出来的“城市矿山”的概念。
透过这个法案,还另外解决了一个就业的问题,比如一个家电制造厂裁员了20%,现在这部分人就可以被新兴的电器回收企业安置了。实施这个法案以后,日本觉得效果不错,于是又提出来《汽车循环法案》,规定汽车制造厂商有义务回收废旧汽车并进行资源再利用。还有《建设循环法》,规定建设工地的废弃水泥、沥青、污泥、木材等资源的再利用要达到100%。
笔者之所以讲了这么多关于日本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是因为日本今天对环境的保护,对生活垃圾、废弃家电、废旧汽车乃至废弃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无不来自于它对每一次危机的认真反思。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