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8-0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很早就听说,岭东区的林林食用菌培训基地是我市目前规模较大的一家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可是想亲眼见到这家基地的“庐山真面目”却不容易。几次联系基地的负责人林淑清,她都在外地学习,终于在她近日回到双鸭山后,我才亲眼见到了这位专心于食用菌事业的人。
来到林林食用菌培训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草丛中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木耳营养基,走近了才了解其中的端倪,每一袋营养基上都长满了肥肥的木耳叶片。林淑清笑着拿起一袋木耳说:“今年年份好,我这一袋木耳就能挣1块钱,一亩地我可以摆放10000袋这样的木耳营养基。可是,这一亩地要是种传统的水稻、玉米、黄豆,最多能挣5000元……”没等我开口,林淑清便和我算起了经济账。一说起栽培木耳给她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林淑清更是打开了话匣子。2005年在市就业局的培训班上第一次听说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林淑清只是一名普通的下岗工人,强烈的创业梦想激励着她。于是,她在当时市就业局的帮助指导下,学习了木耳等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可是,当她要创业时,资金问题却成为她面前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怎么办,坚持还是放弃?艰难的抉择让林淑清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嘴上生满了水泡。就在林淑清准备放弃的时候,当时市就业局领导带着帮她申请的小额贷款来到了她的家,林淑清受到极大鼓舞,她卖掉了自家唯一的房子,又从亲戚朋友那借了10多万元,开始了她的创业路。可是这条路并不平坦,第一年,对食用菌栽培技术不十分精通的林淑清,引进的木耳品种并不适应岭东区的自然环境,长出来的木耳都是团状,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一片片木耳相差甚远。看着这些“团木耳”,林淑清心里五味杂陈,本就是负债的林淑清非常需要这第一笔“收成”来周转资金,可是这样的木耳要是走出了她的加工厂,就等于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最终林淑清硬是没有让一片木耳走出她的林林食用菌加工厂,全部就地埋掉了。“当时就感觉像天塌了一样。”一直笑着的林淑清脸上掠过一丝阴云,但转瞬又被坚毅所代替,“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呢,我不能这样就放弃!”这之后,林淑清比原来起的更早,睡的更晚,一有时间她就会到书店里看相关的栽培书籍,并更换了栽培的菌种。说起那段低谷时光,林淑清轻描淡写地用一句“五年没给自己买过一件衣服”代过,可是我还是能从她如今满是幸福的脸上,找到对于那段时间在她心里留下的深刻印象。她说:“我自己倒没什么,只是觉得非常愧对两个孩子,那时候正是她们上大学的时候而我作为母亲却什么都给不了她们。但两个孩子却非常懂事,每到节日都会通过短信安慰、支持我,我的成功是在她们的支持下走过的。”
如今,林淑清的林林食用菌培训基地已经成为我市一家集食用菌栽培、加工为一体的规模企业,并且长年安排下岗职工在这里学习、就业。“咱不能忘本啊。”林淑清说,当年我就是一名下岗工人,能有今天我不会忘记当年市就业局给我的帮助,如今我有能力了,我要把这份情义传递下去。
说到今后的发展,林淑清说,现在对食用菌的加工还停留在低级的粗加工上,这种加工技术含量低,所带来的产品附加值也不高,企业就不能获得更高的效益。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延伸食用菌的加工产业链,不只把它做成“微波木耳块”,我还要继续深加工,比如做成以食用菌为主馅的速冻饺子。养过木耳的营养基,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机肥料,这里面的木屑可以保持土壤的松软度,适量的石灰还可以起到杀虫的作用,当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我们的营养基完全可以出售给农民们做有机肥料,而新的营养基却只需要玉米芯、黄豆秸秆等农作物废物粉碎充填即可,这是非常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下一步,我要做的就是把我的食用菌产业链拉长,做成我市的“独一份”。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