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2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眼下,正值夏菇生产的黄金期。
6月13日大清早,在印江自治县板溪镇凯塘村的一块平整的土地里,伴随微耕机的轰鸣声,旋转的犁头不停地翻起泥浪,一块块菇床雏形初显。
“微耕机犁旱地没话说,犁湿地就有点"恼火"了,泥巴经常堵在犁头上。”周刚犁一会地,就要停下来清除微耕机犁头上的湿泥,弄得满身是汗。
这里是该县印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基地。眼下,蔬菜市场鲜菇紧缺,合作社决定发展36万棒夏菇,赢得市场。为抢抓时令犁地制作菇床,周刚连自家的微耕机都拿到合作社来,并主动承担犁地。
周刚就是当地人,刚过而立之年,但在群众眼中,显然是个十足的老板印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监事长、大股东,主要负责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财务审核等监理工作。
周刚却不这么看,在他眼里,真正的老板应该坐办公室、开小车。
不过,周刚坚信自己能够成为真正的老板,现在政府对群众创业十分支持。印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能够成立,自己能够成为大股东,也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
近年来,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西麓的印江自治县,抢抓机遇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从去年起,该县在实地调研、考察论证后,决定在板溪、洋溪等乡镇发展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产业。
该县加大资金扶持,县财政投入2000余万元,为农户修建加工厂房及附属设备,做到水、电、路“三通”。对农户还给予每根菌棒0.5元的补贴、30%的购机补贴,对困难农户实行贷款贴息。
当地金融部门以创建省级“农村金融信用县”为契机,积极为发展食用菌的农户提供信用贷款。“我们合作社筹集的218万元资金,80%来自于信用贷款。我入股的15万元,也是贷来的。”周刚说。
然而,合作社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去年10月,危机袭来。
“那段时间心里像滴血。”时值香菇进入丰产期,每天出鲜菇1万多斤,然而,销路不畅,香菇大量积压,活生生烂掉一部分。屋漏偏逢连夜雨,价格也急剧下滑,最低时每公斤仅为1元。
为帮助菇农渡过难关,印江相关部门出谋划策,带领合作社理事远赴浙江、广东等地找销路,同时,合作社加紧烘烤鲜菇制作干菇,减少损失。
随着销售市场打通,价格的不断回升,合作社终于雨过天晴。今春,合作社32名社员喜分红利115万元。“去年发展的这批香菇和黑木耳全部采摘完后,总产值可达400万元。”周刚说。
合作社的成功,当地群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记者来到合作社的基地,30余名当地群众身穿工作服,脚穿水胶鞋穿梭在菇棚之中,平整菇床、摆放菌棒、盖上薄膜。留守妇女吴德英对这些生产程序已是驾轻就熟,为了照看两个孩子,她留在了家里,平时只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不想能成为合作社的一名长期工人,月收入2000多元。
在合作社,像吴德英这样在家门口上班的工人已有近百人。去年以来,他们已领取了130多万元的薪水。
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建立固定的销售渠道,合作社有了进一步做大的底气。今年,除新发展80万棒夏菇、冬菇,120万棒黑木耳外,合作社还将扩大范围,在朗溪、永义等乡镇建立食用菌基地。“为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我们将分发70万棒黑木耳给群众,实行家庭式生产,合作社负责回收。”周刚说。
打过工,当过保安,开过工程车,返乡后种过蔬菜,虽说年纪不大,但周刚的人生经历却很丰富。
随着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周刚对创业的信心更足了。眼下,他们正筹资组建“梵净山生态菌业有限公司”,准备把全县发展的食用菌吸纳为公司的基地,公司负责原料采购、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把印江“梵净牌蘑菇”推向全国市场。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