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新征:创业路上艰辛凭食用菌带动乡亲致富
发布时间:2012-06-1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大学毕业的他,一直游走在各个城市,过着城市“边缘人”的生活,外出打工十多年的时间,让他做了有心人,在学成技术后,毅然回到自己家乡创业,把食用菌做成了一个品牌,带动附近乡亲种植食用菌致富。今年34岁的齐新征先后被评为济宁市首届百优创业青年、鱼台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创业路上多艰辛
谈起这几年创业的经历,这位34岁走南闯北的青年略显青涩地打开了话匣子。1998年,齐新征从山东省电力学校毕业,先后在贵州、大连等地打工。十年间,他卖过大米、开过电脑公司、做过通讯行业的基站维护等很多行业,后来在贵州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打工期间,看到当地许多农户种植木耳,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品种老,闯荡了多年的他敏锐觉察到食用菌栽培可以大有作为,于是萌生了回乡开公司搞食用菌栽培的想法。但创业谈何容易,资金不足,路子不熟,可是他始终抱着必胜的信心,千方百计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没有资金,他通过亲友筹借,没有技术,他利用空闲时间看书本。通过钻研和努力,齐新征积累了大量食用菌菌种的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唐马镇党委政府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根据国家有关创业政策,主动在融资,场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免费帮助他办理了各项证件。
2006年,齐新征在家乡唐马镇工业园区内建设了第一个食用菌大棚。还引进了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通过“液体菌种标准化菌包厂”,将诸如4000袋的固体菌种的生长周期,由原来的50天左右缩短到了4天,大大提高了菌种的制作效率。经过两年的试运行,2008年集液态菌种培养、回收、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亿佳农产品有限公司顺利投产,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齐新征在进行木耳种植推广的过程中发现,鱼台县虽然有多年种植木耳的历史,但都是散户种植,市场价格经常出现大幅波动,不利于木耳产业的发展壮大。为让木耳种植向产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2008年,他发起成立了红草湾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多次带领社员到大连、北京、浙江等地考察市场及设备,对大棚用材、菌种生产原材、生产种原材进行全方位细致的对比,尽可能做到细致无误,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降低社员的生产成本。“社员们现在只要安心生产就可以了,没必要四处奔波,跑市场、找品种、学技术什么的,有事情只要联合我们合作社,技术员和销售员就完全把农户的这些后顾之忧全部解决掉了。”齐新征说,合作社定期邀请国内外木耳专家进行技术培训,为社员提供菌种、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提高了食用菌种植户的抗风险能力。目前,合作社已完成投资900余万元,员工发展到160多人,建设厂房3000平方米,建起新型塑料大棚300余个,带动周边1000多农户从事木耳种植,年销售收入达5500万元,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发”了
6月12日,记者在鱼台县亿佳农产品有限公司看到,来往拉运干鲜木耳的车辆来回穿梭,公司的仓库里整齐地摆放着刚从种植户家中收购的干木耳,三三两两的种植户聚集一起,谈论着当前的市场行情……
鱼台县是鲁西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种植面积6000亩。目前正是木耳收获的季节,正在忙碌着采摘木耳的清河镇赵店村村民张勇告诉记者,他种植木耳有5个年头了,原来卖菜都是自己找市场、跑销路。“自从3年前加入合作社,菌种和销路都不愁,人家带着现钱收购货物,每亩木耳大棚纯收入4万多元,省了俺很多事不说,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减少了许多,这一切都得益于齐新征。”
面对荣誉,齐新征总是一笑置之。“我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下一步我将继续带领家乡的农民兄弟们,以食用菌种植为依托,以实现共同致富为目标,不断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