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1-22 浏览次数:98
最近一年,食用菌工厂化在重重压力与考验下,经历了一场有目共睹的深刻变化。如今,天气渐寒,食用菌产品市场逐渐回暖,食用菌工厂化企业能否迎来期盼中的旺季?面对新的竞争环境,各企业又会有怎样的应对和体会?整个市场又呈现怎样的事态呢?
“积极思考”取代“消极恐惧”
今年五月份,记者曾调查了各地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生产状态,事隔半年再次走近这些企业,最强烈的感受不是繁忙的产线,不是增长的业绩表,而是各企业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在本次调研中,不再有企业抱怨自己“生不逢时”,也不再有企业挑别人之过,更没有捶胸顿足的后悔,痛定思痛之后,收获的是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的集体成熟。
辽宁一工厂化金针菇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五月份的时候,厂房刚建好市场就遇冷,自己一下蒙了,但看到那么多的员工,想到自己的理想和为之付出的那么多,一咬牙又挺过来了。现在想起来,市场调研不足和缺少企业规划是最大的问题。”如今,他的企业正在逐渐恢复产量,为明年的市场攻坚战热身。
本次调查中,对于今年食用菌工厂化市场的震荡,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用“寒流”来形容它,而更多提到“洗牌”和“转型”。可见这场前所未有的市场考验给业内带来的不再是寒冷的威胁与恐惧,在这场洗礼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以更理性的态度总结与反思。思想的进步是食用菌工厂化行业的集体收获,也是行业快速成长的开始。
规模企业伺机扩建
随着金针菇市场转好,工厂化食用菌逐渐走出“大企业减产,小企业停产”的低谷期。然而,在经历了这场大的市场震荡之后,面对利好信号,中小企业表现更为谨慎,多数企业集中精力维持现有产销量,对于未来发展以观望态度为主。而规模企业却已经伺机而动,扩大规模,拓展渠道。
江苏一家日产金针菇50吨的工厂化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金针菇总体产量看似增产过快,但经过今年这场洗牌,一批规模小、技术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总体产量也将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他们并不担心产量过剩的问题。同时,这次市场大震荡中,政府、企业、各部门等也都做了大量的消费者认知普及工作,加强消费者对食用菌产品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也会提升产品销量。目前,该公司扩建计划已经实施,扩建后,总产量将提高40%。
促销不再价格战
今年五月份,工厂化金针菇价格市场波动,面对前所未有的变化,各企业急于将自己的产品卖出去,慌乱中不断降低价格,导致工厂化金针菇价格轮番下跌,20kg/CTN最低价仅为60元,已跌破成本价。半年之后的今天,食用菌工厂化市场渐好,各企业纷纷启动新一轮的促销宣传。这一次,促销不再价格战,宣传方式多样化,营销策略也更加成熟。
记者从上海一家工厂化企业了解到,为了应对新的市场形势,该企业正在着手成立品牌部,实施新的品牌营销计划。该企业品牌总监告诉记者:“价格战是双刃剑,伤了对手也害了自己。现在市场刚刚好转,如果展开价格战将再次把整个市场拖入谷底。未来工厂化企业更长远的竞争是品牌竞争。”
近期,一些企业通过质量安全把关、菌菇文化宣传、消费者教育等方式进行企业与产品宣传,更多成熟的市场活动涌现出来。甚至有企业通过“开箱有礼”的方式进行促销。我们看见,更多的企业正在更积极、更主动、更用心地经营市场。食用菌行业“提起促销就打价格战”的年代或许已经成为过去。
从渠道经销商到品牌代理商
一直以来,食用菌工厂化企业需要借助经销商的渠道,常常觉得自己受制于经销商,缺乏定价权,无法进行产品与品牌的统一管理。而经销商往往觉得,企业把产品卖给自己后就死活不管了,一旦产品卖不出去或卖不上价,就会损失惨重,承担风险太大。在双方的博弈过程中,都期望将自己利益最大化,相互制约最终导致食用菌销售处于“原始时代”,缺乏品牌销售体系。而此次记者调查中发现,渠道经销商正逐渐向品牌代理商转型。
一些企业正逐渐掌握定价权,同时,为了便于管理,在每个省份只招一家一级代理,企业协助代理商开拓当地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单纯的生产性厂家,逐渐转型成产销一体企业。
针对这种转型,记者也连线了部分经销商。他们普遍对这种转型表示欢迎。江苏某经销商告诉记者:“这种转型后,产品更好卖。由于厂家设有唯一代理,销售起来也更加有序。企业建立品牌销售体系,统一管理,协助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风险。”这位代理商还告诉记者,他代理的产品如果在库存中出现破损和变质,企业都负责调换,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期待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随着天气渐寒,应季蔬菜供应减少,食用菌消费量有望上涨,各企业都卯足了劲,期待今冬的食用菌行业能狠狠火一把,为今年的食用菌市场画一个完美的句号。
根据食用菌商务网、《食用菌市场》杂志监测显示,进入9-10月份后北京鲜菇销售量逐渐走高,交易价格上扬。香菇、平菇、杏鲍菇等销售量提升15%以上,价格涨幅10%以上。随着寒冬季节的临近,火锅、涮肉等消费份额将加大,食用菌销量、价格上涨空间将进一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