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让餐桌新宠异“菌”突起

    发布时间:2011-06-14 浏览次数:96

        食用菌专业:过去没有食用菌专业,一般都把食用菌放在真菌、蔬菜园艺、植物保护、土壤化学、微生物里来研究,主要依附其他专业来培养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事实上,现在的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还仅局限于这种食用菌人才培养方式。吉林农业大学开办了国内唯一的全日制培养食用菌专门技术人才的专业。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这一专业,据了解,山东农业大学今年秋季也将开设菌物资源与利用专业,培养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
      

        今年三四月份以来,日本对中国香菇的需求出现“井喷”。往年,中国香菇在日本是高档货,一般的消费者很少购买,如今,由于中国香菇的抗辐射功能,很多原来不吃香菇的日本人也开始大量购买,出现了类似前段时间中国的“抢盐”现象。
        实际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蘑菇逐渐成了百姓餐桌的新宠。食用菌产业也相应发展成为继粮、棉、油、菜、果之后的第六大种植产业。去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已达202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
        但是以菇农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已越来越制约这个产业的发展,而新兴的食用菌公司却缺乏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高技能人才。
        吉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优势,开办了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食用菌专业,填补了国内全日制培养食用菌专门技术人才的空白,为这个产业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谁来为蘑菇寻找光明前途
        种蘑菇都是靠农民手口相传,国内甚至国外还没有专门培养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
        用牛粪、马粪、鸡粪和稻草、秸秆等农用废弃物,就可以种植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双孢菇、鸡腿菇、球盖菇、金针菇……这也许是废物利用的最高境界。
        近年来,“吃得饱”已经不是问题,如何“吃得好”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于是,蘑菇逐渐得到我国老百姓的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曾提出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应为“一荤、一素、一菇”,蘑菇在餐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据有关人士统计,超市里出售的蘑菇种类可达20余种,目前商业化栽培的食用菌种类已达40余种。
        吉林农大原校长、中国工程院唯一的“蘑菇院士”李玉教授认为,食用菌产业可以突破其他产业的一些弊端,它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而且能够把废弃物资源化。
        李玉算了一笔账:我国每年有30亿吨农业废弃物,只要拿5%用来生产食用菌,就可以生产1000万吨干食用菌,干食用菌含30%—40%的蛋白质,那么就可以产生300—400万吨的菌物蛋白,相当于600—800万吨瘦肉、900—1200万吨鸡蛋、3600—4800万吨牛奶所含的蛋白质,甚至更多。
        成本低,收益高,又能变废为宝!面对前景如此光明的食用菌产业,在吉林农大开办食用菌专业以前,国内甚至国外却还没有专门培养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以前,种植蘑菇的经验多是依靠南方农民教北方农民,菇农口口相授,手手相传,远不能满足这种大产业的需求。”作为吉林农大食用菌专业的创办人,李玉说,“我主张创办食用菌专业,就是希望通过培养一些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让他们成为这个产业的生力军,在国内建设一个真正科学、规范化的食用菌产业。”
        该校食用菌专业是先有硕士、博士再有本科。1998年,吉林农大依托学校菌物研究所开始招收菌类作物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打破了依附于其他专业培养食用菌人才的模式。2004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009年,当食用菌专业第一批本科生走进学校,吉林农大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菌物研究所副所长图力古尔教授说,食用菌其实是个古老的学科,由于一直把它放在植物学科里来研究,所以这个学科相对比较落后,尤其在食用菌生理、遗传方向比较薄弱。学校开办食用菌专业以来,从菌物资源、食用菌遗传育种、栽培、菌物的天然产物化学及药理作用、菌物产品加工、菌物酶制剂的开发等6个方向,建立了完整的菌物学科体系。
        据介绍,这个专业的授课教师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还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农业科学院院士1人、蒙古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几乎每个菌物学科研究方向的教师都是国内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形成了国内先进的菌物学教学团队。
        “包产到户”自主经营
        在鼓励学生多做实验的同时,也让他们在校内食用菌基地里有块“试验田”,自己投资、生产、销售,打造一个高仿真的大学生创业园。
        据了解,实践教学是食用菌专业的一大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大概占了总课时的一半,学校不仅会安排学生到校园周边或者深入长白山进行野外采集,采集回来的蘑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类研究。学生还会走进实验室,进行菌种制作、PDA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的制作,以及拌料、接种、出菇、培养原种的教学实践。
        “只要没有课,我就在实验室,或者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这可不是矫情,这基本是这个专业学生的真实学习方式,到了实验的关键时期,他们甚至成宿呆在实验室里。为了满足学生教学实验的需求,学校建立了23个食药用菌实验室和1个校内食用菌基地,每个班级还会配备一名专业课教师当班主任,随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室不仅是学生观察研究的场所,还是学生的小型工厂。学校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验室或者划给他们一块“试验田”,由他们自主经营,进行创业实践。
        “黄埔菌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由6个大二本科生在实验室里创办的一个仿真微型公司,每人投资500元,自己购买原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级种、二级种、三级种的培育,直到采摘、卖出,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公司经理”孙贺男告诉记者:“初次经营我们选择生产杏鲍菇,从生产到出菇大约需要58天的时间,我们每天都要到实验室里去观察、记录杏鲍菇的生长过程,获得有益的数据参数,发现问题立即去找指导老师请教。虽然是第一次实践,不过保守估计我们也会盈利3000元。”
        通过实践,不仅要完整地掌握蘑菇栽培的理论知识、蘑菇的生产技能,还要懂得蘑菇的市场情况、菌种情况、品种选育,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承担压力,如何创业。“我们在鼓励学生多做实验的同时,也会让他们在校内食用菌基地里‘包产到户’,自己投资,自己生产,自己销售,打造一个高仿真的大学生创业园。”食用菌教研室主任李晓说。
        据介绍,当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学校会安排他们进入工厂,到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式的生产实习或就业实习。
        长春雪国高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自从成立就与吉林农大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会根据工厂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比如在秋收农忙时,也是公司采收最繁忙的时期,学校就会利用这个时间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去实习。同时,公司看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也会与毕业生签约。2011届专科生将有7人留在高榕公司,目前,高榕公司的技术人才多数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有的已经成了公司的高级管理者。
        现在,这样的实习基地已经建立了21个。以这种方式推销毕业生,也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手段,该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完全不用考虑就业的问题,就业率真正达到了100%。
        在被问及本科生的就业前景时,李晓说:“在实践中边做边学,指导学生从实验、创业、就业多角度进行实践,非常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食用菌实际生产操作技能,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绝对的市场竞争力。我相信,两年后,我们的本科毕业生一定会供不应求。”
        如何将食用菌变成生产力
        吉林农大研发了大量的王牌菌并广为推广,成功指导和促进了吉林乃至全国生态菌业的健康发展。
        据介绍,吉林农大食用菌教研室的老师同时还是菌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针对北方高寒山区的气候特点,在北方食用菌栽培、育种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作为尤其重要的使命。
        虽然这个专业开办时间较短,但吉林农大对食用菌的研究却积累了四代人的优秀成果。由李玉院士带领的菌物研究团队完成了菌类科技与工程研究项目,如科技部、农业部、“948”、“863”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1项。针对北方食用菌品种混杂、良种缺乏、技术落后、传统栽培模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的状况,开展了符合北方生产环境的黑木耳、榆黄蘑、元蘑、滑子蘑、香菇等的系统研发。在品种选育上,发明了“食用菌一级菌种保藏方法”等5项专利技术,并筛选、培育出不同温型、不同熟性、适宜北方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39个,6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中黑木耳品种数占国审品种的1/5,蕈谷二号、蕈谷八号分别为国审品种中唯一的元蘑和鸡腿菇品种。
        早在1999年,吉林省食用菌业高新技术园区就以吉林农大菌物研究所食用菌技术为依托建成。园区建设初期,吉林农大先期投入资金160万元,研制和销售香菇、平菇、双孢菇和木耳等菌物一级原种和二级原种,并与当地10个县(市)签订食用菌基地建设合同。从这10个县(市)中各选择一两个乡镇作为食用菌基地,由吉林农大统一供应一级原种,其基地生产出二级菌种后,直接供应农户,所有产品由园区统一价格、统一回收、统一销售。
        提起黑木耳,就不得不说到吉林农大在吉林蛟河黄松甸建立的黑木耳基地。据介绍,这个仅有8000多农业人口的小镇,每年生产的黑木耳占吉林省总产量的1/3,质量优良,黄松甸品牌驰名中外。该校副教授刘晓龙告诉记者:“黄松甸黑木耳栽培规模最初只有几千万袋,现在最高可达5.2亿袋,这得益于我们首创的黑木耳全光间歇迷雾栽培技术在这里的推广,从根本上变革了黑木耳遮阴覆盖栽培的传统,不仅在食用口感、理化指标、外观形状上占有优势,栽培成本更是降低了50%以上,农户积极响应,现在这里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黑木耳生产基地。”
        目前,这个园区已辐射和带动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生态菌业,成为具有明显的北方特色的食用菌科技园区。园区发展起来的汪清黑木耳基地、蛟河灵芝基地等21个各具特色的食用菌产业化示范基地,已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星火示范基地”。这些食用菌生产基地不仅为菇农生产蘑菇带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而且也为教师和学生接触“地气”提供了便利条件,很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李玉院士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南菇北移”、“东木西草”的吉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目前,香菇种植已经攻克了北方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的难题,并可以生产出较南方菇更优质的香菇,2001年,由吉林农大推广生产的香菇开始进入日本市场并成为东北香菇的主要出口力量,基本实现了“南菇北移”。2006年,自蛟河县黄松甸到珲春市的吉林东北部“百里食用菌长廊”基本建设成型,形成了一条东部木腐菌的优质产业带。刘晓龙说:“根据吉林西部的地理特点,比较适合种植草腐菌,我们下一步将以此为重点,争取在吉林西部建立一条类似的示范产业带,真正实现‘东木西草’的产业规划,打造我们北方特有的王牌‘菌’。”(作者 刘文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