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论述
从2017年开始,随着国家产业扶贫政策的推动和羊肚菌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羊肚菌栽培规模急剧递增,2019年突破10万亩大关。截止2021年,全国羊肚菌总种植规模超30万亩。
近年,我国羊肚菌种植由传统的四川盆地逐步向云贵高原、秦巴山区扩展,并向长江中下游、黄土高原、东北、西北地区延伸,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有羊肚菌栽培。受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空气、栽培技术等因素影响,设施棚羊肚菌最早在12月份就有出菇,集中出菇期在3月中下旬,晚的可在6、7月份出菇;随着工厂化羊肚菌技术的不断成熟,羊肚菌种植可实现周年化生产。
羊肚菌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不跟其他作物争地,可以充分利用冬闲土地、林间资源、闲散劳力,栽培羊肚菌,当年11-12月种植次年3-4月即可采收,成熟期在初春,采摘不与粮食生产争劳力,提高了复种指数,花工少,经济价值高。
从2021年北方羊肚菌基地出菇情况看,部分稳定在亩产300斤以上,鲜品价格平均一般在50元/斤左右,一亩地的收入在1.5万元左右,扣去菌种、营养包成本4000~6000元,以及人工、基建等投入,基本上一亩地纯收入在0.5万元以上,如遇高产收入更高,比其他食用菌或农作物的投资回报率高出很多。
随着我国规范化、规模化的农村合作社经营以及组织化方向发展,全自动或半自动中小型机械化生产替代了手工劳动,使得羊肚菌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和推动农民组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因此,羊肚菌成为了许多80后、90后和返乡农民创业者的首选,还成为一些地方的扶贫优选项目。
此外,我国羊肚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也积极扩大对外出口贸易,2021年我国羊肚菌出口量为146.87吨,同比增长134.2%,可见羊肚菌在国外市场消费比较旺盛。羊肚菌出口不光可以赚取外汇,也有利于将羊肚菌设备、品牌、文化等输入到出口国,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健康消费理念的不断普及,作为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的珍稀菌类,羊肚菌的营养价值、保健价值将进一步被市场认可,作为一个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朝阳产业,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菌菇文化
在我国,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就有羊肚菌“甘寒无毒,益肠胃,化痰利气,补脑提神”的记载。贵州一些地区还有“常吃羊肚菌,八十满山走”的谚语,暗含着羊肚菌的强身健体功效。不同地区对羊肚菌有不同的称呼,如称呼“阳雀菌”,是指每年三四月份,阳雀鸟叫的时候,就是上山采摘羊肚菌的时候;河南、陕西一带称呼为“鸡蛋花”,这与当地黄色品系的野生羊肚菌形态特征相一致。
在欧洲,羊肚菌被认为是仅次于块菌(松露)(Tuber spp.)的美味食用菌,常作为高档食材出现在宴席上;在北美,被认为是最佳食用菌。对于当前估值的150万种真菌中,羊肚菌是蘑菇爱好者们认为的最具有魅力和最被认可的野生食用菌。在西方文化里,寻找和采集羊肚菌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在每年羊肚菌发生季节,以寻找和采集羊肚菌为主的团体就会组织起来,背上行囊,走进深山,“寻猎”羊肚菌,之后他们会欢聚在一起,品尝享用这些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