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作为食用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技术、装备制造和市场需求增长的推动下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和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作为食用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技术、装备制造和市场需求增长的推动下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和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取得良好发展,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出口国、消费国。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4334.17万吨,总产值增长至3965.57亿元,总体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食用菌已成为我国继粮、油、菜、果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业。
2022年以来,随着食用菌行业产能的扩张,短期内市场需求的增长无法快速消化新增产能带来的供给增加,工厂化菇类产品利润率总体下滑,加之其他因素对消费、物流等影响,工厂化菇类销售价格出现波动与下滑。受市场行情持续低迷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少工厂化企业停产、转产或是减产。
根据调查汇总,截止2024年11月,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共有311家,相比2023年316家减少了5家,其中新建、在建企业17家,停产(转行)企业22家。
全国311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工厂中,按省份排名前5的分别是:江苏52家,福建51家,山东38家,河南30家,河北15家。其他省市区企业数量有小幅增减,但变化不大。
根据数据统计汇总,2023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总产量为409.16万吨,比2022年285.67万吨上升了123.49万吨,增幅为43.23%。
在409.16万吨年总产量中,金针菇为181.2万吨;杏鲍菇为80.13万吨;鹿茸菇为44.22万吨;双孢菇为29.55万吨;蟹味(白玉)菇为19.98万吨(其中蟹味菇4万吨、白玉菇15.98万吨);海鲜菇为11.94万吨。其中,金针菇和杏鲍菇两个工厂化生产品种合计占年总产量的63.87%。
金针菇:2023年金针菇最高价为2月份的9.88元/公斤,最低价为10月份的3.89元/公斤,全年平均价格为5.64元/公斤,相比2022年5.85元/公斤的年平均价格下跌3.58%。
杏鲍菇:2023年杏鲍菇最高价为1月份的7.01元/公斤,最低价为7月份的5.34元/公斤,全年平均价格为6.08元/公斤,相比2022年6.11元/公斤的年平均价格下跌0.5%。
双孢菇:2023年双孢菇最高价为2月份的16.63元/公斤,最低价为7月份的12.73元/公斤,全年平均价格为13.86元/公斤,相比2022年14.22元/公斤的年平均价格下跌2.55%。
海鲜菇:2023年海鲜菇最高价为2月份的10.41元/公斤,最低价为8月份的6.36元/公斤,全年平均价格为7.6元/公斤,相比2022年7.38元/公斤的年平均价格上涨3.01%。
蟹味菇:2023年蟹味菇最高价为12月份的11.52元/公斤,最低价为6月份的7.95元/公斤,全年平均价格为9.9元/公斤,相比2022年9.22元/公斤的年平均价格上涨7.38%。
鹿茸菇:2023年鹿茸菇最高价为9月份的17.07元/公斤,最低价为4月份的9.73元/公斤,全年平均价格为12.8元/公斤,相比2022年13.12元/公斤的年平均价格下跌2.46%。
生产结构由优势品种向多样化发展
产业区域分布趋于合理
工厂化生产自动化、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
新的工厂化菌种选育研发提速
工厂化企业“出海”步伐加快
市场价格整体下行 部分品种产能过剩
自主菌种研发能力不足 产品同质化严重
专业人才短缺 资源利用率不高
投资成本上涨 设备老化严重
菌种管理混乱 新型栽培基质开发滞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食品,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未来,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食用菌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工厂化生产将会更加的智能化,生产出的产品在品质、营养、口感等方面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是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下一步,要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食用菌生产走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数字化,积极培育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拓展产业边界,引领我国食用菌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