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1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学院现设有土壤与植物营养、生态环境、资源环境信息等3个系,3个实验教学中心,5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工程中心、3个校级研究中心、1个农业信息网站,湖北省土壤肥料学会挂靠本院;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5个普通本科专业;拥有2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
学院现任党委书记为唐仁华研究员,院长为黄巧云教授,党委副书记为赵慧,副院长为谭文峰教授、唐铁军、石磊教授。(2015.1)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27人,其中专任教师100人,有教授26人、副教授52人。学院聘有兼职(客座)教授30余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青年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及作者各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人、“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3人,湖北省“111人才工程”1人,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获得者4人,武汉市“晨光计划”4人,湖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20多人次在国内有关学术机构任正、副主任、理事长、理事,10多人次任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等。一批教授被聘为全国和湖北省测土配方施肥、湖北省水土保持等专家组成员。
学院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8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7人(博士2人、硕士5人)。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农业环境工程、生态科学、生态工程与技术、生态规划与管理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资源环境信息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科学、生态工程与技术、生态规划与管理等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信息化领域)、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农业资源与环境(含水土保持方向)、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生态工程5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2个学科为湖北省特色学科,农业信息化学科(资源环境信息工程为主体)是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1866人,其中本科生1260人,研究生581人(博士生139人,学硕314人,专硕128人,),外国留学生25人。
学院坚持“寓教于研、协同育人”的理念,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并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环境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增设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自2015年起,作为学校3个试点学院之一,试行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行“1.5+2.5”分阶段培养,5个本科专业全部按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招生。地质与地貌学、土壤学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地质作用与奇观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地质与地貌学在爱课程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网站成功上线;环境监测获批湖北省精品课程;《地质与地貌学(南方本)》、《土壤肥料学》获 2011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地质与地貌学(南方本)》、《土壤学》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资源利用技术》获批农业部规划教材;《土壤肥料学》教材入选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批省级教改项目6项、校级教改项目59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共立项110项,46项被获批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学院领导的大学生绿色协会先后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环保社团”、“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等称号。我院大学生获得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湖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国际和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达97%左右。
科学研究
“十二五”以来,全院教师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455 项,其中国家基金、“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国家级项目126项、省部级项目116项、国际合作2项、横向项目164项、其它项目25项,获批科研经费15700余万元。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共同筹建“中国耕地培育与高效施肥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中微量元素及肥料产学研创新联盟”。发表SCI论文516篇,其中影响因子5.0以上34篇,EI论文19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00余篇;主参编著作、教材 18部,获软件著作权4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通过省级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个(参与单位),签订技术转让合同4项,授权发明专利44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共11项。
条件建设
学院参与建设“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学院建设有农业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新型肥料湖北省工程实验室、湖北省土壤污染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微量元素研究中心、环境生态研究中心、水土保持研究中心,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等3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为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中心实验室有原子力显微镜、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微量热仪、比表面分析仪、Zeta电位仪、原子吸收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离子体-质谱仪、同位素质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激光粒度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土壤碳氮测量系统、水分特征曲线测定系统、流动注射分析仪、TOC自动测定仪、气体催化反应装置、差分GPS等一批大型实验仪器,固定设备1400余台(套件),总价值5000多万元。
对外交流
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荷兰、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及国内一批高校、科研院所保持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已与美国奥本大学、日本山形大学和北海道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和格里菲斯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每年2-4人赴海外开展一年以上合作科研,40人次赴国外讲学、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0多人次外籍专家来院讲学。先后举办了第4届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2004.9)、第3届动植物硼营养 (2005.9)、第21届环境生物地球化学(2013.10)等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海峡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全国土壤与植物营养学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土壤环境、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化学肥料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全国“土壤学”课程师资培训研讨班等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952年以来,学院向社会输送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邓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范云六,原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湖北省孝感市委书记陶宏等为优秀代表的各类毕业生7000多名。校友为回馈母校、激励在校学子努力学习,捐资设立“校友奖学金”;数家企业捐资助学,设立有多个企业奖学金。
发展展望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学院建成为质量优良、效益显著、传统优势学科整体实力居国内同类学院前列,新学科专业具有明显特色优势,2-3个学科方向在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