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3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建于1958年,位于北京海淀区西郊板井。全院占地面积1370亩。拥有价值5万以上的各类设备1944台(套),资产总值达25亿多元。经过近60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学科齐全、设备先进、学术水平较高、产业能力强,为北京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综合性农业研究机构。
我院现有在职人员1126名。有专业技术人员90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437人,包括研究员120名,中高级比例达到49%。博士、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69%。拥有国务院参事1人,十八大党代表1名,全国人大代表1名,全国政协委员3名。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2人,岗位科学家11人。有国家杰出青年1人,千人计划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0人,国家级突贡7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7人,7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学者2人,市级百千万人才3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6人,有北京市突贡专家24人,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9名,市科技新星155名,市优秀人才175人。组建了25个所级创新团队和6个院级创新团队,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人才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人才梯队。
全院建有15个专业研究所(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检测机构,1个国际ISTA检测资质认定的检测机构,8个国家级原种基地、良种场、资源圃及野外科学观测站,16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博士生培养点,硕士生培养点8个。逐步形成了覆盖农、林、牧、渔,具有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特色的综合性农业科研体系,形成了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农产品深加工与冷链物流,都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优势研究领域。
全院职工在市委、市政府、院党委的领导下,发扬“求实创新、团结奋进、争创一流、和谐发展”的农科精神,围绕创新型农林科学院建设的目标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全面推进创新与服务等各项事业。“十二五”期间,累计承担973、863、国家科技支撑等各类科研项目100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6项,包括国家奖7项,农业部奖27项。审定(认定、鉴定)品种222个,国家授权专利数1080项。发表SCI和EI科技论文996篇,其中SCI论文431篇。在“十一五”全国1078家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有6个所(中心)进入百强。
围绕市委市政府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战略部署和服务郊区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全院“百名专家对接百个基地”,并实施了科技惠农行动计划。为世界种子大会、国际草莓大会、世界葡萄大会等提供科技支撑。在京内外新建综合性示范基地34个,示范推广新品种437个,新技术279项,新产品146个,有113名专家与119个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基地)实现了服务对接。
展望未来,我院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立足“首都功能定位”总体要求和京津冀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建设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把为首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作为根本任务,支撑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以改革促发展,推进“四个创新”,即以推进原始和自主创新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以转变服务方式为主线的服务创新、以建立适应公益院所运行机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以推进现代院所治理建设为突破口的管理创新;提升“四种能力”,即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对外合作拓展能力;强化“四个着力”,即着力增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创新成果供给的质量,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营造开放合作的创新环境。力争通过不懈的努力,将我院逐步建设成为有影响力的区域农业科研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网络的枢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国家重大科学发现、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地方农科院前列。
注:以上数据截止到2015年12月底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