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建有城阳、平度、莱阳、蓝谷四个校区和胶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占地面积522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99亿元,校园绿化覆盖率59.7%。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铸就了“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校训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2012年被评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首批立项重点建设大学。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全日制毕业生11万余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价值追求高尚、专业精神执着、作风严谨扎实、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办学格局,拥有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8个学科门类,设有24个教学院部,77个本科专业,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3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57人,获得博士学位624人。有双聘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入选教育部科技部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等80余人。有国家和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等67人。有山东省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5人,有省级优秀教学科研创新团队8个。
学校现有7个山东省重点学科,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建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与培训基地)9个,省部级创新平台(研究中心与基地)27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15个。
学校坚持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设立研究课题,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1项。20世纪70—90年代,连续首创了全国北方小麦、夏玉米、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和油料作物增产,促进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世纪以来,在作物育种领域、生物农药领域、动物繁育领域、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与种业生产装备研究领域、动漫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十二五”期间,承担国家级课题311项,省部级课题551项,科研经费达4.9亿元。审定植物新品种26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581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以上奖励46项。
学校积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社会服务成果显著。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合作社学院,面向全国开展合作社高级人才培养、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政策咨询等工作。与29个市(县、区)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建设了15个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研究院,在200余家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分布式服务站和专家工作站,年承担社会服务项目200余项,培训各类人才4万余人次。“十二五”期间,50余项技术和品种被山东省和青岛市确定为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16项科技成果向企业转让,学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十二五”以来,累积成果转让资金达2000多万元。
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德育评估优秀高校、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微电影节”“国旗护卫队”等一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大学生文化品牌。
学校与美国康奈尔大学、韩国首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互派访问学者、交流学生,开展合作研究。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青岛农业大学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和深化改革,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朝着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目标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