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发布时间:2013-02-0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一、全院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56年8月,隶属于省政府。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在全省规模最大、在全国和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综合类农业科研机构。全院直属30个分院(研究所),分布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建有国家马铃薯种质改良中心等46个国际中心和国家级中心、重点实验室;拥有1个人事部博士后工作站,有职工3230人,其中高级职称科研人员579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4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145人;建院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15项,占全省农业类重大奖项的85%以上,育成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150个,应用面积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每年为全省农民多创造效益100多亿元,为我省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达到1114.1亿斤做出重要贡献。
    二、近几年主要工作
        近年来,我们把全院发展目标定位在建设国际一流农科院上,把工作重心放在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为“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服好务上,率先在全国实施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首次提出的“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创新理念,已成为新时期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共识,并写入农业部文件和第三届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哈尔滨宣言;率先建立的院县共建模式,被农业部作为农技推广十大新模式之一推向全国。“院县共建”和“专家大院”被写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贺国强、罗干、王刚、乌云其木格、周铁农、钱运录、孙家正、罗富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家有关部委、省市区领导400多人次先后来院视察参观。国外农业科研单位和大学、全国各省级农科院也纷纷到院里参观考察。求是、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视台等二十余家媒体相继报道我们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重大突破。一是搭建大平台。在省级财政每年3600万元专项资金的有力支持下,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建立了大豆、玉米、水稻、畜牧等12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了检验检测大楼、寒地植物基因银行、专家公寓和4座万米智能化温室等科研基础设施,新增各类仪器设备1100多台件,仪器设备全部更新换代。在此基础上,新争取到36个国际中心、国家级和省部级中心(分中心)、重点实验室及2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在全国名列前茅。二是争取大项目。几年来,共争取到国际组织和国家级、省部级大项目512个,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共争取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科学观测试验站10个,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个(共14个),综合试验站4个(共28个),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争取到各级各类大项目55项,科研经费1.25亿元。三是取得大成果。2003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1项,省长特别奖3项;育成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76个。2011年审定和登记作物新品种31个,获得各类成果奖项66项,其中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开展的五大粮食作物超级良种良法大面积示范实现重大突破,省委书记吉炳轩批示:“认真研究这些科研成果,积极推广有关成果,对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对试验推广的有功人员给予表彰奖励。望农科院不断总结经验,再创佳绩。”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实现重大突破。2003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对全省经济十弱县进行科技帮扶,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新路子。2005年,省委、省政府总结推广省农科院科技帮扶十弱县的经验,在25个县(市)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2007年覆盖全省67个县(市、区),其中省农科院承担34个县(市、区)。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建立科技园区。在各县建设了34处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乡村建设了469处科技示范园,把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绿色课堂”办到农民家门口。每年到各科技园区参观的农民达100多万人次。二是设立专家大院。共建立34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每处大院有专家30名以上,院县专家混合编队,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来大院学习咨询的农民达100多万人次。三是实施致富项目。累计实施农业科技致富项目333项,项目实施面积8123万亩,涉及农户近300万户,户均增收2578元。四是开展科技培训。开展“农民点菜,专家下厨”式科技培训和指导服务,实现了技术专家到村、技术培训到户、技术指导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几年来,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3万多次,培训农民和乡村干部400多万人次。我院在全国首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同时,我们还与全省67个村开展院村共建。我院与兴十四村合作共建的黑龙江(兴十四)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成为我省西北部规模最大的农业科技成果“集散地”。科技的注入使当地各类农作物产量提高30%以上,马铃薯亩产突破万斤,该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2.16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5.36万元,实现了“一年一大步,两年翻一番”。省委吉炳轩书记三赴兴十四村检查指导,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赞我们是“深圳速度”。
        院县共建的创新实践引起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关注。回良玉同志在专题报告上批示“黑龙江农科院的做法应予了解和总结”,并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彻底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顶天’,就是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吉炳轩书记批示:“要总结经验,推广这些好的做法。”我院连续多年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等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并被评为我省唯一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    (三)对外交流合作实现重大突破。一是向国际开放实现新进展。与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国际农业教育科学院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长远的技术合作关系。与日本伊藤忠商事等世界500强企业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先后从国外引进人才1534人次、种质资源近5200份、新技术30余项。我们在成功举办“2005中国黑龙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峰会”的基础上,2010年又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来自美国、英国、香港等8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500多名农科院院长、大学校长和著名农业科学家参加大会,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向国内开放取得新成效。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了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开展了全方位农业科技战略合作,与全国各省市农科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省内外多家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发展。三是向农民开放取得新成果。通过举办田间博览和科技培训,建设黑龙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园艺分院、绥化、大庆、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各级农业科技园区,把农业科技全面向农民开放。累计服务农民1400多万人次。
        (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一是扩大“黑农科”品牌社会影响力。注册了“黑农科”商标标识,积极参加“科博会”、“哈洽会”等国内重要展会和会议,全方位展示“黑农科”品牌,“黑农科”旗下商品畅销全国。二是开拓产业融资新渠道。先后争取省农发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等农业科技贷款和流动资金信用贷款近2.62亿元,有效破解我院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瓶颈。三是打造龙科种业集团。为保障用种安全,我们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整合全院自主知识产权种业优势资源,组建了注册总资本1.41亿元的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集团以农科院作为技术依托,与农科院实行资源共享,有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17个科技创新中心(分中心),在我省各不同农业生态区建立了营销服务网络。集团先后获得全国种业骨干企业(名列全国种业50强第38位)、全国诚信3A级企业、黑龙江省种业十强、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科企合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力争3-5年内进入全国种业十强,并完成上市准备。目前,中种集团、中泰集团、伊藤忠商事等知名大企业纷纷与龙科种业集团开展战略投资洽谈。
       (五)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院青年课题基金,与东北农大、哈师大等院校联办博士和硕士点,成立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黑龙江分院和中国农民大学,先后有47人获得博士学位。对全院学科进行梳理重组和评定,建立了与国家标准学科分类和名称对应的院级学科梯队三级管理模式,评定出一级学科梯队14个、二级学科梯队31个、三级学科梯队116个,确定了首席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二是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每年投入600万元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先后引进博硕士234名,全院博士达到90人,硕士达到425人。在全国农科院系统率先启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设立23个分站,吸引220名博士后加盟。先后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工作站”称号。三是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在全院公开选拔55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并按照“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原则,公选三批共29名科技副县长。全院人才工作也得到上级的认可,贺国强同志到我院调研时,给予充分肯定。在国家博士后工作会议、全国农业人才工作会议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都介绍了经验。   (六)大项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一是全力建好黑龙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辟建新的科研试验基地,2008年5月,我院与哈尔滨市达成共识,在道外区民主乡合作共建黑龙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占地面积8410亩,为全国规模最大,总投资30亿元,建设期限3年,经省发改委批准立项,2010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目前,已投入资金8.7亿元。按照总体规划建设了约10公里的围栏和50多公里的田间路网,道路升级和两侧绿化基本完成。对6000多亩一般农田进行了重新规划分区和土地整理,新打了80多眼田间机电井,田间配套设施基本完善,育种、栽培、植保、土肥等科研工作全面展开,实现了试验展示功能,示范展示农作物品种1300余个、新技术37项。完成了520亩设施农业区、240亩“春秋桃李园”和60栋“中日合作未来农科园”现代温室等建设,示范展示工作已经展开。筹建的新型专业农机合作社2000多平方米农机库棚建设已经完成,2000余万元的大型农机具已经到位。我们还主动解决了被征用土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投资9009万元为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并积极培训示范区周边农民,扶持新型农民劳务公司,吸纳科技素质较高的农民到示范区务工,拓宽周边农户收入渠道,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我们积极招商引资引智。与世界500强第17位的日本伊藤忠商事共建植物工厂,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美国亨氏集团和北京妙士投资公司等达成合作共建示范区的意向。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黑龙江分院、中国农民大学等正式入驻示范区。  
    二是全力建好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在哈尔滨市创新城起步区启动建设了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厦,为哈尔滨市松北科技创新城地标性建筑,由省发改委批准立项,世界百强设计公司上海现代集团设计,计划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0亿元,于2010年4月由时任省长栗战书剪彩奠基,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建至地上32层,完成投资3.78亿元。省委书记吉炳轩多次亲临建设现场,指示我们要建成国际一流、全国第一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大厦力争今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我们将以其为依托,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的重点实验室。东北亚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中心、中俄国际大豆科学研究中心、中美寒地草坪研发中心等46个国际级、国家级中心、重点实验室将进驻创新中心,努力打造成全省规模最大、全国技术领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三是全力建好黑龙江(三亚)农作物种质创新园区。
        为解决南繁试验用地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优良基因资源经常遭到偷窃等问题,我院组织相关人员先后四次考察海南三亚周边农用耕地,最后选定了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三亚市荔枝沟镇的268亩土地,经过双方多次协商,由中储粮北方公司无偿提供土地,我方投资共同建设黑龙江(三亚)农作物种质创新园区。预计总投资5650万元。目前已全面启动建设,预计今年全部建设完成。届时,黑龙江(三亚)农作物种质创新园区将成为集科技创新、科技培训、成果展示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
         我院的大项目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同志在我院视察时,对在黑龙江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表示支持,并给予鼓励。2010年1月23日,省委吉炳轩书记在我院慰问科技人员时指出:“建一个大型农业示范区,对全省的农业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可以由中央有关部门、省、市共同投资建设。”2011年6月12日,吉炳轩书记到示范区现场办公,对示范区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同意成立示范区管委会,要求我们把示范区建成示范园、展示园、试验园和培训园,并决定将示范区建设上升到省委层面,作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第六个园区,享受所有相关政策;支持我们建设黑龙江热带植物科普园,配齐配全农机具和现代化喷灌设施,对示范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11月3日,王宪魁省长率省直有关部门到示范区现场办公,对示范区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要求我院把示范区建成全省“农业大全”,并将在示范区水利、路桥、农业科技展览馆、现代农业智能展示中心等方面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今年,吉炳轩书记和王宪魁省长又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农业科技进行了全面具体的部署,我院的大项目全部上升到省委省政府层面,成为省重点推进项目。2010年4月20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我院检查指导工作时明确表示,支持我们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部“北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项目也将落户示范区。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对示范区建设感到非常振奋,认为示范区对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中科院愿意在建好粳稻中心的基础上,院省共建“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将为示范区加挂“国土资源部集约利用土地示范区”牌子。2012年2月13日,哈尔滨市委书记林铎上任伊始到我院现场办公,帮助解决了一系列大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顶天立地”的要求,坚持“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科研精神和“开放办院”方针,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创造一流成果;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培养拔尖人才、打造一流创新团队;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宗旨,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做出一流贡献。全力抓好黑龙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厦和黑龙江(三亚)农作物种质创新园区等大项目建设,力争通过5-10年的建设发展,跻身国际一流农科院行列,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

    城乡建设学院的历史起自于1931年的农田水利科,1946年学...

    2019-05-09 09:50:49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

    2019-05-08 10:37:53

    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始于1987 年,当年学校在教务处...

    2019-05-07 10:28:17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学校创建之初的...

    2019-05-06 10:37:04

    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是浙江农林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前...

    2019-04-29 10:20:32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是依托原土壤农化专业、农...

    2019-04-28 10:22:03

    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园艺学院是我校建立较早的院系之一,前身是国立安徽大学...

    2019-04-27 10:12:02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前身为农学系,始建于1935年,是我校...

    2019-04-26 10:23:44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学院

    园林工程学院始建于2001年,为我校最具特色的重点学院之...

    2019-04-25 10:27:17

    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农业机械系,1992年改...

    2019-04-24 10:34:49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