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资讯

    李尚前:创新生态循环种养共生模式

    发布日期:2019-03-04 来源:重庆科技报
        李尚前,重庆市创业型科技特派员,致力于农村科普工作。2017年,他研发的“稻鳅、虾、蟹、鳖新型生态循环种养共生”示范模式,上榜中国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表彰的科普基地名单,他所负责的巫山县高山盆地粮油现代化科普基地再次上榜。

        敢闯敢拼,逆境求生

        2007年,恰逢巫山县大力发展双孢菇产业,时年39岁的李尚前毅然决定回到农村,在庙宇镇众多农户的一致推举下,开始带领大家走上食用菌创业之路。

        然而这一年,由于产业尚处在摸索阶段,很多做法还不成熟,加之历史罕见的大雪灾在这年悄然降临,双孢菇面临严峻考验。第二年,又接连遭遇菌种污染事件,菇农无一例外的“血本无归”。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大批菇农在困难面前选择了退却,李尚前是唯一没有在困难中倒下的食用菌种植大户。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选择了,就不会退却;我做了,就一定要把它做成功!”面对众人的质疑,李尚前义无反顾。

        艰难探索,与“科”字结缘

        2009年,李尚前一边与政府一道千方百计动员菇农生产自救,一边走上了寻求科技力量解决技术瓶颈的漫漫求索路。迫在眉睫的就是请专家为双孢菇“会诊”。

        历经千辛万苦,李尚前终于请来了国内顶尖级专家来到巫山。国家食用菌协会专家杨国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金霞、国际蘑菇学会权威专家张树庭教授,通过实地查看、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确诊巫山县双孢菇菌种感染了“法兰西”病毒,找到了感染病毒的原因。

        当年引进的福建制种企业“无菌”意识淡薄、灭菌设施简陋、使用霉变劣质原料,导致病毒严重感染。找到了病因,李尚前豁然开朗,但同时惨重的教训让他痛下决心重新树立以“科技引领、基地示范、科技推广、科技兴企、科普惠民”的新思路,从此他与“科”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科技支撑,引领农户增收致富

        从基地菇棚的标准化建设到机械化生产,无一不体现出“科技含量”。

        李尚前引领的基地现在拥有食用菌永久性示范菇棚30000平方米,后发酵隧道4栋,前发酵场6000平方米,牛粪烘干生产线三条,年加工干牛粪5000吨。

        拥有蘑菇培养料建堆机械、翻堆机械、自动捡拾秸秆打捆机、秸杆揉搓机、材料运输车、蘑菇销售专用车、抓草装载两用车、蘑菇制种专用锅炉、空气灭菌洁净器、液体菌种生产线、菌包菌块生产线以及大型拖拉机、播种机、收获机等农机化统一耕种收机械共83台套。

        投资建厂,打造科普示范基地

        2014年,他投资300多万元新建智能化集中育秧工厂,为公司及周边农户提供均匀、健壮、整齐的水稻秧苗。解决传统育秧易受倒春寒和高温烧苗的困扰,为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投资建设稻鳅、虾、蟹、鳖新型生态循环种养共生示范基地120亩。此共生模式通过稻田里放养的泥鳅、小龙虾、鳖、螃蟹觅食与翻动土壤,降低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鳅、虾、鳖、蟹的排泄物作为水稻天然的有机肥料,从而形成“养鱼不换水无水质忧患,种稻不施肥而茁壮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水稻与水产在整个种养过程中不施肥、不打药,稻谷安全、水产品绿色健康。

        推行完善的“基地+协会+公司+科研院所+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一个集示范功能、辐射功能、科普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粮油科技扶贫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