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文库

    无公害食品真姬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发布日期:2017-08-28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真姬菇又称玉蕈、斑玉蕈、荷叶离褶伞,因它具有独特的蟹鲜味,故有人称它为蟹味菇、海鲜菇。该菇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 g鲜菇中含粗蛋白3.22 g、粗脂肪0.22 g、粗纤维1.68 g、碳水化合物4.56 g、灰分1.32 g,磷、铁、锌、钙、钾、钠的含量非常丰富,维生素B1、B2、B6,维生素C的含量也较一般菇类高,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用菌。目前多为工厂化栽培。
      1 产地环境
      要求生产场地应生态环境良好,周边2 km内无工业“三废”等污染源,远离医院、学校、居民区、公路主干线500 m以上,交通便利。产地环境空气应符合NY 5294-2004的要求。
      生产用水包括拌料用水、菇床喷洒用水及生产环境湿度维持用水,应符合GB 5749-2006的规定。
      2 设施要求
      2.1 栽培设施
      菇房采用钢结构或砖混结构建设,通风、保温、保湿。生产场地布局合理,生产区、加工区和原料仓库、生活区应严格分开。生产区中原料区、堆制发酵区或拌料区、装料区、灭菌区、冷却区、接种区应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其中灭菌区、冷却区、接种区应紧密相连,废料堆放、处理区应远离生产区。排水系统畅通,水泥地面平整,场地环境符合NY/T 5333-2006的规定。
      2.2 生产设施
      原辅材料加工、拌料、装瓶、接种、栽培环境控制系统、通风照明、产品加工等设施应符合相关质量标准,保证人身健康、安全。锅炉、灭菌锅等压力容器,应通过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 生产技术要求
      3.1 菌株选择
      3.1.1 品种选择按照农业部颁布的《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选用经过出菇试验、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工厂化生产、商品性好、货架期长的优良菌株,如玉蕈1号、白玉茹等。生产菌种的品种(菌株)应符合NY/T 5333中3.1.2的要求。
      3.1.2 茵种生产菌种生产应符合NY/T 528-2002的要求。
      3.2 栽培原料
      3.2.1 主辅原料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麦麸、玉米粉、饼(粕)粉等主辅原料,要求干燥、纯净、无霉、无虫、不结块、无有害污染物和残留物,木屑应取自水青冈(山毛榉)、抱栎、杨、柳等阔叶树种,针叶树种的木屑应自然堆积6个月以上。主辅原料在使用前经日光曝晒2~3 d,质量应符合NY 5099的要求。
      3.2.2 培养料添加剂可选用的添加剂主要有:尿素、硫酸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石膏、石灰、轻质碳酸钙等。栽培基质中不允许添加含有植物激素、生长调节剂或成分不明的混合型添加剂,不得随意或超量加入化学添加剂。培养料添加剂应符合NY 5099-2002的要求。
      3.3 培养料制作
      3.3.1 栽培配方 配方1:棉籽壳40%,木屑38%,麦麸10%,玉米粉10%,碳酸钙1%,石灰1%。含水量63%~65%,pH值7.5~8.0。
      配方2:玉米芯粉50%,棉籽壳36%,麦麸10%,石膏1%,石灰2%,过磷酸钙1%。含水量63%~65%,pH值7.5~8.0。
      配方3:木屑73%,棉籽壳10%,麸皮10%,黄豆粉4%,石灰1%,过磷酸钙2%。含水量63%~65%,pH值7.5~8.0。
      除上述3个配方之外,各地可根据当地原料资源,选用其它配方,但需做出菇试验。
      3.3.2 培养料配制 按栽培配方将各原料逐一置入拌料机内,先干拌,后加水搅拌均匀,培养料含水量63%~65%。
      3.3.3 装瓶选用850 ml、口径58 mm耐130℃以上高温的白色半透明符合GB 9688规定的聚丙烯塑料瓶,瓶盖采用有棉盖体或能满足透气和滤菌要求的无棉盖体。标准的装瓶量为620~670 g(湿料),配制好的培养料由自动装瓶机组自动装料、打孔,要求料面距瓶口10~15 mm,瓶肩与瓶颈无间隙,料松紧度均匀一致,表面要压实。在料中央位置打孔,孔径20~25 mm,距瓶底10~15mm。装料后,由自动加盖机加盖。
      3.3.4 灭菌装瓶后立即灭菌,采用高压灭菌,灭菌锅内层压力稳定在0.12~0.16 MPa,维持1.5 h。灭菌完毕后,自然降压。
      3.4 接种、发菌
      3.4.1 接种灭菌完毕后将菌瓶移至洁净冷却室内冷却,至料温25℃以下接种。菌种选用适宜菌龄(菌种满瓶后继续培养7~15 d)的原种。接种必须按照无菌操作。接种前,菌种瓶的外壁用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菌种瓶的瓶口用火焰封口,除去菌种表面老化菌种块(0.5 cm左右)。接种人员应穿戴已清洗、消毒的衣、帽、鞋和口罩,通过风淋室洁净后进入接种室。接种采用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接种量为1:30~35(即1瓶原种可接30~35瓶出菇瓶)。自动接种机的各工作部件接种前要用75%的酒精喷雾与擦拭消毒,接种刀用酒精灯火焰灭菌。接种作业区域的通风换气单元采用下吹式,空气净化度达到千级。
      3.4.2 发茵培养接种后,从接种室递送窗将接好种的菌瓶整筐移入培养室内进行发菌培养。培养室的温度控制在20~25℃。培养20~25 d重新调整垛的堆放位置,使发菌均匀、速度一致。培养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避光,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3%~0.4%之间。培养室要求正压洁净,进风扇和排气扇均应装置过滤网。
      3.4.3 后熟培养接种35~40 d菌丝就能够完全长满菌瓶。菌丝发满菌瓶后仍需继续培养40~50 d(后熟培养)。菌丝体达到充分生理成熟的外观标识,是培养基的色泽转为土黄色,pH值降至5~5.5。在这期间,适当提高培养室内的温度至23~25%。
      3.5 搔菌注水
      3.5.1 搔菌丝生理成熟结束后要进行搔菌,方法是用搔或耙剔除培养料表面5~6mm老菌种及表层老菌丝。采用专用搔菌机,将培养料面中央用爪形刀刃旋转而下,形成环沟,环沟距瓶口为15~20mm,使料面成圆丘状。
      3.5.2 注水搔菌后,向菌瓶内注入清水5~10nl,约1h后将余水倒掉,环沟内不得有积水,湿润培养基表面,有利原基形成。
      3.6 转色、催蕾处理
      3.6.1 转色 搔菌后的菌瓶,移入温度14~16℃、空气相对湿度90%~95%,二氧化碳浓度小于0.1%的栽培库房内,避光培养5~7 d。为防止搔菌后的料面长时间裸露于空间出现失水现象,可覆盖无纺布保湿,每天以散湿的方式向无纺布雾状喷水,并保持栽培库房的地面湿润和足够的通风换气。
      3.6.2 催蕾待瓶口菌丝出现绒絮状、色泽变灰即进入催蕾处理。菇房温度降至12~14℃,一周左右料面上可以看见针头状的灰褐色菇蕾。菇蕾形成后给予100~200 lx的光照。
      3.7 出菇管理
      待菇蕾高出瓶口1cm时揭去覆盖物,库房的温度控制在14~16℃,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之间,采取向空间和地面喷水的方式,切忌直接向菇蕾喷水,随子实体或菇丛的增大逐步降低其空气相对湿度,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以下,光照强度控制在500~1000lx,5~7 d即可培育成商品菇。
      3.8 采收、分级
      3.8.1 采收当真姬菇菌盖直径生长至1.5cm、菌柄长度4~7 cm时即应及时采收。采收时将符合采收标准的菌瓶整筐推到采菇室或包装室内,集中进行采收与包装处理。如使用气泵枪采收,将枪头插入培养基料面1~2 cm深处充气,使菇体整丛上浮并与培养料脱离,即可采下。产品质量应符合NY 5095的规定。
      3.8.2 分级一级菇,菌盖直径1.5~2.5cm,菌柄长度4~7 cm;二级菇,菌盖直径2.6~3.5 cm,菌柄长4~7 cm;三级菇,茵盖直径3.6~4.5 cm,菌柄长7 cm以上。
      3.8.3 清料工厂化生产只收一茬真姬菇。采收结束后,菌瓶必须立即送至挖瓶室,用挖瓶机挖出残料。废弃栽培料应随时拉走,清洁栽培环境。栽培库房应用水清洗干净,然后通入蒸汽熏蒸除菌杀虫。
      3.9 加工、保鲜
      3.9.1 加工、保鲜要求按NY/T5333中3.6的规定执行。鲜菇包装纸箱无受潮、离层现象;塑料箱应符合NY/T658的要求;内包装塑料膜应符合GB 9687或GB 9688的规定。不得使用含有荧光增白物质的包装纸等包装鲜菇;不得使用含有亚硫酸盐、甲醛、荧光增白剂等有害物质的水液漂洗真姬菇。防止真姬菇加工产品中亚硫酸盐、荧光物质等有害物质超标。
      3.9.2 产品标识产品包装上有下列明确标识:产地、产品名称、厂名、商标、条形码、净重量,净重量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10 包装贮运
      包装运输符合NY/T5333中3.7的规定。用保温车或冷藏车运输。低温贮存,贮存温度(4±2)℃,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物品混放。
      4 病虫害防治
      4.1 防治原则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辅以化学防治,达到生产安全、优质的无公害真姬菇的目的。
      4.2 主要病虫害
      危害真姬菇的竞争性杂菌主要有木霉、青霉、毛霉等,侵染性病害主要有褐腐病、褐斑病等,以及生理性斑点病、出菇迟缓和畸形菇等,害虫主要有菇蝇等。
      4.3 预防措施
      4.3.1 发菌期杂菌污染的预防定期进行消毒,保持发菌区、出菇区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和通风良好,降低空气湿度。栽培基质中不得随意加入或超量加入化学添加剂,并严防有毒有害不洁物质(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病杂菌活体等)混入。所用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瓶规格、质量合格。调节好培养料酸碱度,培养料要求灭菌全面、彻底,需达到无菌状态,不得在培养料中加入化学农药。接种时按照无菌操作规程,从各个环节杜绝杂菌侵入。发菌温度控制在25℃以下,避光培养。发菌期间定期检查,发现杂菌污染菌瓶及时挑出,集中处理。
      4.3.2 出菇期各种病害和虫害的预防菇房每次使用前后用蒸汽高温消毒,走廊采取悬挂粘虫板(30 cm×20 cm)、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5 w)、通风口设空气净化过滤器等措施,有效预防菇房内的病菌及害虫。出菇期间保持良好的通气条件,控制菇房内适宜的温度和空气湿度,温度控制在14~16℃,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之间。
      4.4 综合防治
      4.4.1 农业防治把好菌种质量关,选用高抗品种和与之相适应的高产培养料配方及最佳处理方式;培养料配制时应充分拌混均匀,灭菌全面彻底;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培育出健壮成熟的营养菌体;加强卫生消毒防控措施;采用适宜的栽培方式和规范的出菇管理技术,调节控制好菇房内各种因素,避免高温高湿,造成适宜真姬菇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侵染发生的环境条件;及时摘除病菇,防止通过喷水、通风或其它人工操作传病;菇房定期蒸汽消毒灭菌,工具及时洗净消毒,废弃料应运至远离菇房的地方,保持出菇场所的清洁卫生。
      4.4.2 化学防治一般不采用化学药剂。若病虫害严重,应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必要时须采用低毒低残留或无残留、选择性强的高效药物安全防治,宜选用已在国家登记的可以在食用菌生产上使用的农药,如噻菌灵、咪鲜胺锰盐、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剂、百·福及氟虫腈、高氟氯氰·甲阿维等药剂。
      5 生产档案
      应建立无公害食品真姬菇生产技术档案。对真姬菇的产地环境条件及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记录。 (邹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