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市安福寺镇桑树河村村委会旁,几栋现代化的菇房十分醒目,菇房的主人李志国正带领工人们参拌菌料。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农民模样”的年轻人,竟是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李志国的“菇工厂”占地约20亩,拌料车间、培养房、出菇房次第排列,20多个工人轮流作业,每天生产杏鲍菇3000多公斤,销往宜昌、武汉等地,一年利润达300多万元。
李志国今年39岁。工厂化种植杏鲍菇,是李志国一直怀揣的梦想。学微生物专业的他对“菌种”有着特殊情感,毕业时,导师建议他,先到企业打工,学习他人经验后再自己创业。
听从了导师的话,李志国先后去往浙江、武汉、福建等地,在食用菌企业里边打工边钻研。2012年,李志国和其他4个人合伙,投资1000万元,回家乡创办了杏鲍菇种植工厂。李志国介绍,因为有杏仁的味道、鲍鱼的口感,所以称之为杏鲍菇,当前市场前景十分可期。
“工厂化生产,可以人为控制环境,不受外界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收益稳定。”9月26日,李志国对前来采访的记者介绍。
今年遭遇高温,露天种植的香菇、平菇等食用菌类出菇率低,导致市场供应紧张,而李志国工厂化种植的杏鲍菇未受天气影响,销售额比往年高出了10%。
创业并非一帆风顺,李志国也曾遭遇过惨痛失败。2014年,工人们制作菌种时不小心掺入了有污染的细菌,10多天后,当李志国发现十几万包菌种出现异常时,损失已经无法挽回,仅这一批菌种就赔了30多万元。
痛定思痛,李志国开始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要求工人们认真执行,如,培育房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工人进入前需要经过两次消毒。“成功种植一批杏鲍菇需拌料、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出菇等10多道工序,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杏鲍菇的产量和质量。”李志国说。
记者在车间看到,一个个杏鲍菇争先恐后地冒出头,洁白可人,最大的单个重量可达1斤多。李志国说,这是精心管理的结果。
杏鲍菇生产还是生态环保的循环产业。李志国介绍,杏鲍菇的栽培原料均为秸秆、麸皮、木屑等废料,经过50多天的培育,杏鲍菇便能“破袋而出”,采菇后的废弃菇头富含高蛋白,可作为其他菌类的基料或奶牛的饲料。
李志国不忘带动乡邻共同致富。他的基地吸纳了周边几十个农民打工,还有20多户农民利用基地生产杏鲍菇废弃的菌包,种植双孢菇等其他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