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文库

    关于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日期:2016-12-08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食用菌的工厂化,我是门外汉,早在新世纪初,中国食用菌商务网的记者多次征求我的意见,对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提些意见,都被我谢绝了。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经过国家部门正式评定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但是,食用菌产业的工厂化近两年突飞猛进,我坚守了22年的香菇产业化发展模式受到了历史以来的冲击,香菇效益下滑,香菇产品供大于求,香菇市场路在何方?我陷入了沉思。同时我想到了食用菌的工厂化。
        一、中国的食用菌发展阶段
        中国的食用菌形成产业化发展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尤其是浙江庆元香菇产业脱贫和香菇产品走上世界的“国际香菇节”的举办,由韩省华先生组织的20多个国家参加的“香菇节”使外国人知道了中国的香菇,把中国的香菇卖到了香港,通过香港卖到了加拿大、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央电视台的神州风采节目把庆元香菇亮相给全国大地,让国人知道了香菇,知道了香菇的效益、知道了香菇的食药用菌功能,知道了香菇可以让老百姓脱贫致富。
        香菇产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引入中国的北方——河北遵化。庆元和遵化的香菇南北合作协议书一下开拓了“南菇北移”进程,年栽培3亿棒香菇的“全国食用菌生产加工标准化示范区”的遵化引领了中国北方香菇的大发展格局,一路走来,连续20年香菇生产亩效益达到了5-14万元,成为比温室大棚蔬菜高10倍以上的高效益朝阳产业。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现代产业化发展需要,由于食用菌的农民栽培高效益,加上国家逐年增加的农业资金政策扶持所吸引,食用菌项目备受矿山、房地产、制造业、运输等行业巨头所认可和青睐,国内出现了大量资本转移,投资50亿元(贵州)、18亿元(内蒙漠菇)、17亿元(阜平)的食用菌基地出现了多个,工厂化企业遍布了国内诸多个省市(地区),其中江苏省数千万元的工厂化就有200多家,有的地区还把食用菌项目作为精准扶贫的最后一搏,全力抓食用菌。
        我国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经历了房前屋后的庭院生产、特种蔬菜生产、集约化生产阶段,目前的工厂化生产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食用菌生产方式向农业生产过程的模式化、栽培经验数据化、农艺要求指标化的食用菌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引入了众多工业领域的成熟的适用技术及高新实用技术,完成了从田间到车间、从农艺到工艺的转变。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技术等大批技术的集成应用,给食用菌生产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国外的工厂化
        日本的工厂化从九十年代的金针菇开始,2003年广岛的灰树花栽培在遵化的指导下取得了满意的经济效果。荷兰的双孢菇生产真正实现了工厂化自动生产线操作。90年代韩国从日本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扩大了自动化栽培的面积,到90年代中后期,实现了设备的国内自主生产。以此为起点,金针菇、杏鲍菇、平菇的自动化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目前只是香菇和双孢菇的生产与中国模式差不多,采摘、整理、包装和装箱还需要较大量的人工。
        三、国内的失败现象 
        据2011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发展情况分析,有652家企业,比2010年增长了47%,其中江苏省增长率是90%。而当年公开的 “关、停、并、转”企业13家,约占2%,实际预测每年出问题的企业超过了20%。
        1、盲目上马:未经专家论证:目前国内存在的问题是理论专家不懂实践,实践专家不懂理论。如刚从医的大夫,没有案例实践,遇上问题说不清楚,约有95%的企业遭此截案。就是搞过专家论证,也是纸上谈兵,走的高大上,骑虎难下。选择品种不对:如前几年的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双孢菇等,出菇时间和农户栽培撞头,出现菇类的罢市现象,使企业严重亏损,甚至破产。可研报告脱节:制定的可研报告以资质为标准,但忽视了可研报告的准确性,随意更改、随意调整,项目做的越大越好,不考虑实际效果,没有企业的生命力是赚钱的基本点观念。
        2、依托单位虚设:食用菌产业是高科技集约式现代化产业,技术总设计师要具备微生物、昆虫、建筑、发酵、气象、市场、营销、控制论等多学科理论作指导,综合把握食用菌的农艺特性来进行全方位的调控手段以达到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要求,实现高产、高质、高效生产。目前国内的专家队伍远远不能适应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的要求,如对工厂化的适合问题上有的专家提出成本高就不适合工厂化,有的专家从技术上提出香菇栽培期长就不适合工厂化,我倒同意后一种论点。依托单位应具备能够保障企业成功的水平标准。
        3、贪大求洋弊端:工厂化往往讲究规模,讲究排场,上设备也要上大型的。如果上香菇生产项目,选择冲压式装袋机就是不科学的,它没有螺旋式的保险系数大,微孔多,再加厚的塑料袋二次污染也不可控,如2008年平谷区独乐河镇的香菇基地,120万棒香菇接种后20天脱外袋时计算成品率达到了98%,半个月后二次污染率上升到64%。
        4、政府官员忽悠:政府官员搞政绩,逼企业加大投资规模,不是设计生产所需资金投入指标,而是确定投资指标再分解资金使用范围,如近期国家政策的万亩产业园建设,吸引了一些地区为投资指标而建设项目。
        5、套取国家资金:2008年以前,北京市政府农业资金扶持食用菌产业上项目几十亿元,结果财政部门想看一下成功典型都没有,闹得负责拨资金的陈处长哭笑不得。北方的一个省近十年来由主管部门掌握下拨了几千万元的食用菌扶持资金,结果没有一个成功的典型走到今天,连自身单位的示范基地也都以破产而告终,扶持的典型不得已每年搞几十万棒香菇敷衍了事。
        6、企业老总外行:各地工厂化企业一般都是当地有钱的资本家突然转身进入食用菌产业,顺理成章的按照自己资本积累的经验来运作食用菌企业,十之八九走向了困境之路,有的老板被群众暴打,有的老板被技术员唾骂,有的老板不得不撤身,甚至有的老板赔光血本。
        7、科研与企业发展:中国的工厂化产业刚刚起步,却迎来了国际竞争对手的压力,中国出口的食用菌产品一直遭到日韩的贸易壁垒,而日韩的菇业产品又以绝对的质量优势和价格差涌入国内冲击市场,而国内没有正式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没有人研究出更好的品种以及栽培模式,来应对复杂的市场,项目的投入很少有实际的收获,有成果不能转化,有项目为了经费而科研,甚至如山东的某万亩食用菌光伏发电产业园只聘请了几个菇农在充任专家团队,根本无法扛起改变生产模式和参与科研的大任。
        8、菌业的伪专家:目前普遍存在一些伪产品,伪技术,伪专家,把一个食用菌产业搞得很复杂。谈到的问题总还是最初级的问题,如用药物解决污染率,如层出不穷的添加剂,如中国菌业的无序管理,等等。日韩的方法只是通过最简单的洁净环境和设备等物理工艺来解决,实效突出。
        四、对工厂化的建议
        1、请专家的意义
        食用菌产业开发的专家,是个极特殊的专家,要求要有初中以上学历,有十年以上研究、操作、实践养殖某类食用菌的经历,同时要求要有头脑,善于总结,善于动脑筋,善于琢磨的有心人才,再同时要有善于学习,善于看书,善于创新的人才能胜任,基本要懂得微生物学、气象学、发酵学、建筑学、昆虫学、病理学、市场营销学、控制论、哲学等基本理论,具备综合学科理论加上实践去当老板的技术员,创造自己的自身价值,当好实践的指挥官。
        食用菌专家目前良莠不齐,一个字不认识,就凭养过几年菇,自己家的菇出的好就应聘当技术员,无法解决365天的700个气象条件,调控不了随时变化的温湿光气,给企业造成灭顶之灾,如河北省政府藁城市九十年代的“工厂化”企业,一夜之间,两个技术员连行李都没要就失踪了,目前国内大约有90%的企业聘请的技术员中途不辞而别或换人。
        目前,国内的最大一家生产香菇产品的企业聘请了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合作专家,取意很特殊,但聪明的袁隆平只在合作条款上决定提供最合适的水稻种子支持该公司开展精准扶贫脱贫计划,让杂交水稻造福更多农民。
        2、经过专家论证
        专家论证在食用菌开发中尤为重要,首先是选择优秀专家参与,如向当地食用菌协会领导、主管行政部门和已进入栽培的农户等寻求有德的技术人员,高层次进行项目论证,把万一摆在面上,把可研报告里不成熟的比例部分分析清楚,后备方案和补救措施一定要跟上,有把握的实施项目。
        3、专家指导
        经过有资历有丰富经验(必须拥有自己的实践知识产权)的专家,随时到现场进行指导,要有“神医”的素质水平,当场说明问题,当场提出解决方案,处理后达到98%的有效效果。      
        4、面对国际竞争
        目前面对原材料成本越来越高和木腐菌原材料的更新换代,劳动力成本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励的情况下,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路子,如挖掘农村的土专家、土方法、土设备用于食用菌科研,搞出适应农村发展的产业园建设的工艺、设备、模式来,还是一条有意义的路子,如我们考察的山西某公司土法洁净接种设施生产线,投资很小、可以用于中大型企业进行工厂化生产,适合中国的民情。(河北遵化市食用菌协会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