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食用菌产业科技研究室的一间实验室里,有3个液氮罐,每天有专人看管。
罐子里有什么宝贝?近日,记者走进实验室一探究竟。
10多年时间,收集8000株种质资源
一般很难想到,在100℃沸腾火锅里的食用菌,其种质资源的存储条件为零下196℃,永久保藏。
中国农科院食用菌产业科技研究室的3个液氮罐里,就保存着8000多株独立的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且大部分种质资源已经具有DNA指纹。
“可别小看这3个罐子,这可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在该研究室主任、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眼里,简直就是“宝贝”。“每天有专人看管,看温度是否达标、是否正常运转。这可是我们用10多年时间收集到的,不能有一点差错。”
未来30年,商品菇可达百种
张金霞介绍,我国商业化栽培的菌类作物种类约60种,其中常见的商品菇有20多种,未来30年可增加到100种左右。“目前,平菇、香菇、黑木耳、毛木耳、金针菇、双孢菇等传统品种继续保持优势,为最大宗种类,年产量均超100万吨;杏鲍菇、姬松茸、白灵菇、榆黄蘑、杨树菇等珍稀品种逐步推广;猪肚菇、大球盖菇、绣球菌等新品种不断选育栽培。”
目前,以张金霞为首的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建立了平菇、香菇、黑木耳、金针菇、草菇的育种筛选模型,对结实性、丰产性、抗性、周期等进行定向鉴定筛选,由有过去的完全田间筛选转变为室内初选后的田间试验,大大减少了田间试验的工作量,育种效率提高2.3倍。经过8年的努力,全体系选育食用菌优良品种44个,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
在“十二五”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工作总结上,这些被一带而过的繁复工作,凝聚了科学家们多少个艰辛日夜。用张金霞的话说:“我国食用菌研究起步较晚,科学和技术‘欠账’过多。然而,尽管如此,仍然有这么一批科研人员在为之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教授李玉告诉记者,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形势十分迅猛。
用数字来说话:据统计,我国食用菌产量已超过3000万吨,总产值超2000亿元。
作为理想的营养和保健食品,食用菌越来越多地被消费者所喜爱。食用菌已经成为农业领域仅次于粮、油、果、菜的第五大作物,名副其实。
高压锅灭菌,两张网把门
棉籽壳、木屑、玉米芯、麦麸、玉米粉、豆粉、石膏粉……张金霞带记者来到另外一间实验室,这里堆放着这样一堆“奇怪”的实验材料。“这些就是做食用菌栽培基质的原材料。”张金霞告诉记者,“可见,栽培基质完全是由天然有机质制作而成。”
在实验室另一侧摆放的一个大型高压锅,同样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不论是我们做实验,还是种植户进行食用菌种植,菌棒都是从高压锅里出来的,所有的材料都是灭过菌的。”张金霞告诉记者,“什么东西经过高压锅还能存在病菌啊。”可见,菌棒里除了人工接种上的食用菌外,没有其他任何微生物。
菌棒灭菌后,冷却和接种都是在洁净环境下进行了。这一系列的专业过程之后,菌棒就要搬到另一个棚里去出菇。在此之前,还是要先对大棚进行消毒和灭虫,以预防出菇期间病虫害的发生。
“蘑菇长出来之后,自然就会有香味,会招来害虫。”张金霞告诉记者,所以,菇棚的门窗和通气孔都安装有防虫网,以阻隔棚外飞虫的进入。棚内还挂着可以黏住飞虫的黄板和可以电死害虫的黑光灯,这样想发生虫害都不可能。”可见,食用菌种植全过程病虫害完全可控,也不用打药。如此种植而来的食用菌,可谓“想不安全都难”。
点击排行
最新图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