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资讯

    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发展速度要适当

    发布日期:2014-12-08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食用菌工厂化是个大课题。
        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教授杨国良表示,“工厂化种植是大趋势,是必然要走的道路。人工越来越贵,不光是食用菌产业,所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这样”。
        杨国良还表示,尽管欧美工厂化生产模式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但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增长,我国“广种薄收”的食用菌生产必须“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借鉴先进国家数十年来发展成熟的双孢菇工厂化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升级换代至关重要。
        工厂化种植有助于食用菌产业实现环保、健康、零排放的可循环发展。“食用菌种植以农林牧业副产品为基料,菌渣也能做成肥料和饲料。”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贺祥认为,大企业由于菌渣较多,必须这样处理;小的农户菌渣数量少,园区如果管理得好也会这样做,但有时则不一定。
        微循环从技术上来说,是指在封闭空间内形成一个独立的、小的生态环境。大循环则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肥料。“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刚刚开始,能否接受实际生产的检测、经济上是否可行,都还是未知数。”杨国良说。
        针对某些媒体提到的食用菌行业目前仍以散户种植为主的问题,王贺祥不以为然:“工厂化的发展根本不存在困难。问题是速度不要太快!”
        据王贺祥介绍,在食用菌行业,工厂化种植占比极高,目前大棚种植的已经很少,总体上以工厂化种植为主。工厂化在提高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对传统农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生产数量越来越大,比如金针菇、杏鲍菇,由于生产数量多,导致价格一直在下降。”
        发达国家食用菌基本上是工厂化种植,但也与种类有关。“不见得要完全实现工厂化。有的品种适合工厂化,有的不适合,具体要看经济效益。”王贺祥表示,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的食用菌品种比较适合工厂化,生产周期长、产量相对偏低的品种,人为控制环境导致成本上升,就不适合工厂化。(摘自:《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