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菌业先锋

    常明昌:工厂化食用菌的擎旗者

    发布日期:2014-09-04 来源:山西农民报(太原)
        专家小档案
        常明昌,1964年生,现任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 任、第二届山西省食用菌协会会长、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山西省食用菌首席专 家、山西省食品协会理事、共青团山西省委大学生创业首批导师、山西省农科110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中心总经理、山西鼎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他不惧辛苦,潜心科研;他淡泊名利,服务社会;他值守信念,敢于挑战。
        说起山西食用菌产业,就不能不说常明昌。有人说,他是山西食用菌产业的一面旗帜;有人说,他是山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鼻祖”;而更多知晓他的人则说,这样的评价并不为过。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他对食用菌这个产业的贡献是空前的。
        参加工作20多年来,常明昌一直从事食用菌的栽培研究,可谓为山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工厂化生产这一极具现代农业特征的生产方式,被 他引入食用菌生产实践,顺应了发展趋势,做到了政府满意、群众高兴、自己得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搞对了方向!
        小磨菇里做出了大文章
        常明昌祖籍大同,大学就读于山西大学生物系,1985年毕业后到山西农业大学工作。
        山西农业大学是山西农学类的最高学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常明昌深受感染,他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才符合自己农大教师的身 份,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任教的食品系,最终他选择了食用菌栽培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科研生活是清贫的,也是辛苦的。白手起家,缺乏设备,为了做发菌试 验,常明昌自己推着小平车,顶着烈日,冒着严寒,走街串巷收购罐头瓶,饿了就啃一包3毛8分钱的方便面;为了早日生产出蘑菇,他因陋就简,找了一块空地, 挖了几条地沟,盖上塑料布,这便是他原创的“常氏”菇棚。在又潮、又闷、又热的菇棚中,烧火加热、喷水增湿,常明昌比照顾刚出生的婴儿都上心。
        经过无数次试验,他终于获得成功,培育出了优质蘑菇。常明昌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兴奋之情:一串串、一坨坨洁白、鲜嫩的蘑菇,多么像将要远行的海船桅杆上蓄势待发的船帆啊!这一语双关的话,既是对蘑菇的形象比喻,也暗含着常明昌自己在食用菌栽培事业上的“野心”。
        初次成功,让常明昌一发不可收。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他把自己的热情和青春全部奉献给了食用菌栽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常明昌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118 篇,出版著作10部;主编了全国“十一五”规划专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和本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学》;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农业科技攻关项 目、省高校产业化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等16项课题,成为我国食用菌栽培的学术权威之一。
        今年,我省遴选今后着重打造的7条产业链和创新链,食用菌成为唯一入选的农业项目,这为山西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人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作为山西省现代农 业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的常明昌尤为兴奋,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2012年的统计数据,我省农业生产中,全年可产生416万吨玉米秸秆,如果能够利 用其中的一半栽培食用菌,再将其中10%的产出进行初加工,10%的产出进行精加工,那么总共可产生300亿元的经济效益,这将极大地推进我省农业产业结 构调整和效益提升。
        “食用菌产业是一种短平快的产业,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为我省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贡献自己全部所学。”常明昌向记者表露了自己的心迹。
        走出象牙塔的科技财神
        “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做着一件事:就是全力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常明昌告诉记者。走出高校的象牙塔,走到农村的田间地头,致力于科 技成果的转化,这种转变在今天看来似乎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在常明昌走出这一步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却需要足够的勇气。
        幸运的是,常明昌迈出了这一步,并且获得了成功。常明昌给记者讲了一个颇具意味的小故事。1992年初,他到北京出差。一次到麦当劳吃饭,他问店里的门童 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当他得知麦当劳的门童一个月的工资是400元时,深感震惊,因为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才110元。当天晚上,常明昌翻来覆去,彻夜难眠: 他觉得科技知识不该如此廉价。他开始反思自己前些年的科研道路:躲在象牙塔里搞研究,即使取得再好的成绩,如果不能转化为实物、转化为生产力,就不能体现 自身的价值,更谈不上造福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