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文库

    食用菌工厂升级改造设计基本要求

    发布日期:2014-04-24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食用菌这一朝阳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我国农村政策改革大潮的带动下,在政府大力号召及政策扶持下澎湃兴起,虽历经三十余年此起彼伏的发展历程,但收到了极大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及社会要求,食用菌产业以效益好,产品绿色无污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生态化,食品消费健康化的必然要求,这些年以常 规生产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步入了工厂化生产的快车道。但有些项目盲目上马,如金针菇企业蜂拥而上,从而在短期内大量金针菇上市,价格大幅度下滑,同时也影响 到其他菇类的市场售价。  
        近两年,大部分季节金针菇产品企业销售价格跌破生产成本,企业面对现状束手无策,大部分企业减产或停产等待、观望市场,企业的生存发展令人担忧。
        究其现状有以下四大原因:
        一、大部分企业生产车间培菌室、出菇室设计结构不全面,对食用菌生育周期应具备基本条件温度、水份、空气、光照调控配置不完善、控制功能不健全,控制范围 狭窄;自动控制能力低。这种菇室通风不畅,室内CO2浓度高,仅利于金针菇子实体发育,这种菇室我们称之为(功能缺陷型)菇室,此类菇室不利于90%的菇 类子实体产生、发育,只能生产金针菇,因此导致了金针菇的生产过剩,企业守着高投资建造的菇房,产品不能与市场接轨。
        二、节能减排意识不强,主要生产车间培菌室、出菇室温控设施配套不科学,制冷设备耗电量大;主要生产车间培菌室、出菇室通风设计未配备热量回收设施,能源浪费大,在蘑菇每公斤5~6元的情况下,产品电耗成本年均约占产品成本的20%左右。
        三、生产工艺技术滞后。大部分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固体菌种生产工艺,生产周期长,菌种质量不稳定;接种工作效率低,用工量大。机械化水平低,现在仅制包工艺达到了半机械化,好多工序还是靠人工来完成,人工费用占产品成本的50%左右。
        四、生产原料受限:90%的生产企业主料是棉壳、玉米芯、木屑,原料成本高。在这三十年内棉籽皮的价格上涨了30倍,玉米芯在近十年里也上涨了10~15 倍,但是金针菇的市场售价仅涨了2~3倍,面对严酷的现实,开发利用新原料是食用菌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发食用菌生产新原料,也是食用菌生产走 出困境的重要途径。化解以上四大矛盾,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走出困境,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 功能缺陷型,全功能型,节能减排,大型水能制冷机组,热量回收,空气过滤,深层发酵,液体菌种,光源合理利用,自动化,机械化,开发新原料。 
        食用菌工厂应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科学合理的生产车间结构和完善的配套设备,应具备对温度、空气质量、光照、湿度进行精确调控设施。   
        1、厂址的选择:厂址应选择地理位置开阔,通风条件良好,有人、蓄可饮用水源,周边三公里内无生物发酵企业、畜禽养殖区及空气灰尘污染严重的钢铁、水泥等建材企业。
        1.1主要生产车间培菌室、出菇室的结构与质量:应根据本地区的主要风向顺风连栋建造,在我国中东部季风区常年以南北风为主,培菌室、出菇室应南北连栋建造,每栋间隔7m以上,每栋(南北长)60~100m×(东西宽)24m×(高)4m。
        1.2中间设工作走廊,宽4m。走廊两侧设生产车间,分别以培菌室400~500m3容积。出菇室200~250m3容积为宜。两侧室门对开,门口宽 1.8m×高2.5m。宽敞的工作走廊及室门以利于机械化操作搬运南北走向的连栋菇室有利于室内排出的CO2及有害气体,被自然流动空气及时带走,确保室 外的自然环境良好,空气中CO2的含量保持在400ppm以下。
        1.3室内增装水龙头,地面四周设明排水槽,室内墙壁光滑平整,以利室内冲刷消毒。出菇室内墙白色,以充分利用光源,提高子实体的外形质量等。
        1.2培菌室、出菇室的结构质量:应具备冷库的保温要求,保温泡沫板材所添加阻燃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1.3利用人防工程、荒废的矿山坑道、沟、坑、坡地建造地下或半地下培菌室、出菇室也是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
        2 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培菌室、出菇室空调设备的配套与温度调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