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资讯

    完善金针菇工厂化生产靠的是创新和总结

    发布日期:2012-08-13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1  白色金针菇生产主要流程  拌料→打包→灭菌→接菌→菌丝培养(17—19℃)→催蕾(13—15℃)→出菇(冷库)→采收→包装→运输销售(注:1.拌料:原材料为棉子壳、麸皮、甘蔗渣各占30%,其它辅料、玉米粉、过磷酸钙、磷酸氢钙总占10%,栽培料含水量调节60%—65%。2.灭菌:常压灭菌100℃保持10小时以上。3.菌丝生长温度控制17—19℃。4.催蕾温度控制13—15℃。)
        周年性栽培金针菇无论是菌种的生产,还是在自然条件下打包过程,培养料的发酵、灭菌、接菌,还是在可控环境中,菌丝的培养、催蕾、出菇(生育)的每个环节都不能按季节栽培管理。特别是出菇阶段,在冷库里如何调节好温度、湿度、通风、光照这四大环境条件及其矛盾着关系,是金针菇产量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几年来,我们在栽培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总结制定出一套金针菇工厂化高产技术措施,现从温度、湿度、通风、光照4个方面总结如下:    1.1  温度管理  白色金针菇整个生育期约60天,而整个冷库栽培一般需65天左右,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温度要求不同:菌丝生长阶段为15—19℃,出菇催蕾阶段为13—15℃,再生阶段9—12℃,抑制阶段3—5℃,长菇阶段6—9℃。通过制冷风机满足其不同温度要求,但整个生育过程如果仅仅保持恒温(6—9℃),即使其它条件控制很理想,也不能长出高产优质的金针菇。出菇阶段温度管理(开袋后)可分为3个阶段:    1.1.1  再生阶段  再生阶段是指已出菇开袋后的栽培袋放置冷库,使原来的尖针菇死亡,新的子实体重新长出,这阶段,温度应控制在9—12℃,时间8天。开袋前袋内湿度大,CO2浓度高,开袋后栽培袋进入冷库(栽培床),相对湿度突然降低,加上冷风机空气流动作用,原来的子实体(尖针菇)在1—3天内死亡。    1.1.2  抑制阶段  抑制阶段是指在低温、强光、强风综合作用下,使新长的子实体生长较缓,达到菌盖生长整齐目的,时间为5天,温度控制在3—5℃。在这一阶段,用4m/s的风速每隔3小时吹1小时效果最佳。通常采用层架对换办法来控制,风速太强或吹风作用时间过久,将造成子实体萎蔫;风速过小或吹风时间短,则达不到理想的抑制菇的作用,出菇不整齐。    1.1.3  长菇阶段  抑制后整齐的子实体经拉袋后充分长高,达到13—15cm即可采收。这一阶段温度为6—9℃,时间7天。    1.2  湿度管理  栽培房内湿度决定白金针菇的品质。湿度小品质好,耐贮藏;湿度大,容易形成水菇,产量较高,但不耐贮藏。在整个生育过程相对湿度要控制在75%—80%。由于金针菇是好氧性菌类,需不断补充新鲜空气。但是栽培房内外空气的温差很大(20—35℃与6—9℃),热空气进入冷库马上会形成露点温度,产生大量雾(水蒸气),使栽培房内湿度加大,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了减少栽培室内相对湿度,主要采取热空气先预冷后再进行换气,这样可提高湿度调节的效果。    1.3  通风换气  通风换气也是金针菇产量和质量的决定性条件,库房内O2越高,菌盖越大,产量越高。而CO2的高低,决定着金针菇菌盖大小,金针菇菌盖的大小,决定着其品质的优劣。因此,控制好栽培室内O2和CO2的比例,是决定金针菇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冷库内最佳CO2值应是2.5%—3.5%。金针菇的产量在170—205g,菌盖大小在6—8mm,为理想的产量和品质。    1.4  光照  光照主要起抑制作用,强光照,金针菇生长缓慢,整齐度好,密度大,产量相对高。强光照的时期应抑制阶段,生长期不宜强光,否则菌盖变大,影响品质。光照时间长短也应考虑,最好的抑制作用是强光、低温、强风等因素共同作用,才能达到良好效果。2001年笔者在金针菇生长的抑制期进行同样光照强度下不同的作用时间对金针蘑产量比较试验(每3平方米用一盏30W日光灯,光强约600lx)。结果,光照16—18小时/天,金针菇单位产量200g左右,品质达到标准要求;光照时间短,产量低,光照时间大于18小时/天,对产量影响不大,但菌盖大,光照超过20小时,则菌盖大且带有部分黄斑,影响品质。    在研究同等光照下不同作用时间金针菇产量比较试验的同时,笔者进行了不同光强下(分别用15W红灯、15W白炽灯、15W日光灯、30W日光灯及40W日光灯照射,每3平方米置一盏灯),相同作用时间(16小时/天)对金针菇产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0W日光灯(约600lx)作用16小时/天,效果最好,产量为206g/袋,40W日光灯照射16小时/天时,金针菇菌盖部分出现黄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