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典范,食用菌工厂化产业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纵观国外的发展经验以及我国的国情,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在面临较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面临更大的挑战。
科技创新是生命力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经过数年的实践,以及从业者的不断探索,技术日趋成熟,但是整体技术水平还参差不齐。从单产方面来看,以栽培数量最多的金针菇为例,国际最高平均单产约390克(1 100毫升栽培瓶),而我国虽然已有部分龙头企业(如上海雪榕生物)已达到了单产380克,但平均水平只有300克,与国际水平仍存一定差距。另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生物学转化率,国际领先企业的金针菇生物转化率已达到140%,雪榕生物的生物学转化率为135%-140%,而我国的平均水平为90%。我国的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发展,提高国内食用菌产业的整体水平,缩小同国际优秀企业间的差距。
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将面临洗牌
由于企业间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有着巨大的差异,行业内各企业间的利润率差距非常大。而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行业内整体利润率将进一步下降,一些规模较小、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将面临着利润较低,甚至亏损倒闭的危险。而一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规范、销售渠道畅通的规模化企业将迅速扩大,规模化集团化趋势将不断呈现。从韩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过程可窥一斑:韩国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原本超过200多家,而现在逐步集中到7家大型企业。
营销队伍建设将越发重要
营销是企业生产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只有通过成功的营销,优质的产品才能为消费者所认识、购买和喜爱,企业才能走在同行业的前列,这是我国很多生产企业成功的经验。但由于我国食用菌工厂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营销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低、专业不对口,以及营销手段单一(降价促销)等问题,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因此,建设一支优秀的营销队伍将成为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点击排行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