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孢菇工厂化栽培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工厂化双孢菇栽培生产是高效益新型产业,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是实现工厂化栽培的要条件。当前国内的双孢菇栽培方式以传统栽培模式已向半工厂化模式和工厂化模式过渡。政府助力与民间资本投资热情使得双孢菇工厂化栽培发展迅猛。大力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栽培机械迫在眉睫。
传统栽培模式以生产规模小、翻堆发酵技术及加工技术缺乏创新、产品质量差异大逐渐被工厂化栽培所代替。以往市场竞争无序、产业缺乏有效管理与调控、知识产权制度也逐渐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出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可扩展性的食用菌行业标准体系。
二、双孢菇工厂化栽培生产设备国产化
国内双孢菇工厂化发展起步较晚,现行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标准及配套设施标准未包括其中,前些年工厂化对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因不符合国内的需求,大都进行了改造革新,而且进口设备进货周期长,价格昂贵,设备匹配不适合国内设施,设备维护要求人员素质高,维修费用高等诸多因素,阻碍双孢菇工厂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双孢菇栽培机械走国产化路线是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具有深远的意义和极大的发展前景。
如何让国产化双孢菇栽培机械迅速发展,少走弯路,只有尽快把国外先进成熟的技术通过学习、消化、吸收,最终实现双孢菇栽培设备国产化。“设备是为工艺服务的”作为机械设备生产厂家,必须了解行业的生产工艺、运行规律,并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把引进设备的原理吃透。对机械结构、传动形式、刚性、强度、材质、以及功率大小等进行优化设计,确保设备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未来,我国双孢菇产业会向欧洲一样走精细化分工的道路。对设备制造研发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重点将是三次隧道工艺设备的研制和菌包运输设备研发,让企业充分实现造料机械化,促进双孢菇工厂化的发展。
三、工厂化设施和设备的匹配
工厂化双孢菇生产设备国产化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配套设施标准化。欧洲的出菇房、床架以及一、二次隧道尺寸都有统一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便于设备的配套使用及换代升级。
当然这些标准我们是不能照搬的,如欧洲人平均身高比我们高,他们的菇床架宽度1.4米,我们使用就不方便了。
国外上料设备针对的都是发好菌的三次料,我们是二次发酵料上床。工艺不同设备必然不同。
现阶段,国内双孢菇栽培企业设施建设没有统一标准。造成各企业设施尺寸不同。如一次隧道宽度有4米、5米还有6.5米宽的。尺寸的不统一,就给设备标准化制作、推广带来困难。
在这里,从设备制作角度提几个建议:
1)菇床栽培宽度尺寸统一1.3米,外宽1.45米。这样便于人工采收。也便于机械化上、下料设备的安装。菇床上下料及覆土是栽培企业最费工费时的工作。如采用机械设备,不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而且上料、覆土厚度均匀,保证出菇产量。
2)菇床中间通道1.2米,应不小于1.1米。这样利于采菇车和自动喷水车的安装运行。床架尺寸固定还有利于扒料机、压平机、搔菌机的安装配套,及打包菌块的放置。
3)一次发酵隧道宽度不易超过5.5米,二次高温隧道尺寸宽度在4.0--- 4.5米。入口高度不低于3.6米。便于摆头填料机的高效运行。
以上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四、转变发展方式走自主创新道路
转变发展方式,使双孢菇栽培设备国产化,必须处理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如果我们只重视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仿制,满足达到某种机械性能是远远不够的。不重视发展创新,就只能步别人的后尘。总体来讲,我国双孢菇栽培机械作为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不过刚刚起步,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加以完善。
生产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有效利用国内资源,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栽培机械。建立品牌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用上质优价廉、性能稳定的好产品。
工厂化栽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行业和学科,因此只有在环节和工序上建立的严格标准和工艺流程及质量检测、控制体系,才能保证双孢菇工厂化栽培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还要靠所有同行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双孢菇工厂化栽培成为我们农业大国的强项产业。
点击排行
最新图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