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资讯

    临西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显规模效益

    发布日期:2012-03-14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3月6日上午,临西县天河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院内,工人们正紧张地把一箱箱金针菇装上车,然后发往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公司经理陈进敏告诉记者,与一般的金针菇生产不同,他们的金针菇采用的是工厂化生产模式,是“车间”里生产出来的。


    变周期生产为常年生产

    “一般情况下,金针菇在临西只能季节性生产,大概在9、10月份左右种植,11月前后开始采摘,到第二年的3、4月份结束,顶多两三个周期。”陈进敏说,在天河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工厂化生产让这种情况改变了。

    走进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层层的架子上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塑料袋,白色的金针菇已经从塑料袋里长了出来,长得密密实实,像挤在一起的一把把白色小伞。两个工人正忙着把一些放在架子上层的金针菇转移到架子下层。

    “金针菇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的环境条件也不相同,像刚出苗的金针菇要放到上层,因为这时需要氧气促使它成型一下;待到成型后,又要放到下层,因为下层二氧化碳浓度高,能促使它生长。”陈进敏说。

    “你们靠什么让金针菇在一年四季都能生长呢?”记者问。

    “靠的是空调设备。”陈进敏告诉记者,金针菇对环境要求苛刻,它的生长经历了制种→发菌→催蕾→子实体培养→出菇等环节。这些环节对温度、湿度及通风换气要求各不相同,空调通风设备必须实现对环境温度、湿度、空气三要素的控制。发菌、催蕾阶段集中在培养间完成;控蕾、子实体培养、出菇这三个环节集中在生育室完成。根据各阶段的需求,菇房内的空调设备提供相应的湿度和温度。

    “我们所在的这个‘出菇车间’现在的温度是零到5摄氏度之间。”陈进敏说,这样的温度是最适合金针菇这一阶段生长的。


    日产量全省最大

    工厂化生产与普通大棚生产相比,金针菇的生产周期缩短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产量也有大幅度的增加。

    “从打包到出菇,室外的话,一般需要80天左右,而在我们公司这一个周期需要60天到70天,缩短了10天到20天,生产周期的缩短变相提高了产量。同时,工厂化生产是立体化的,向空间发展了,相应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现在公司日产金针菇达到20吨,这样的产量在省内是最大的,在全国范围内来看也是名列前茅的。”陈进敏告诉记者。

    目前,天和公司金针菇生产基地只有一、二期工程,一期工程有“车间”150多个,二期工程有120多个,这两期工程每年可生产金针菇2000多万袋。为了进一步增加产量,公司一方面对二期工程进行扩建,另一方面,加紧对三期工程的施工。

    “不久,一个总投资2亿多元的现代化农业项目将矗立在冀中南平原大地上。”陈进敏说。


    化废料为绿色产品

    “前几年,我们这里的玉米芯是300元1吨,如今已经涨到了900元。其推手就是天河公司。”在天河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所在地临西县东留善固村,村党委书记吕廷祥幽默地说。

    在农村,棉籽壳、麦麸、玉米芯曾经是一文不值的废弃物,但随着天河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金针菇的工厂化生产,这些废弃物派上了用场。

    天河公司年消化棉籽壳、麦麸、玉米芯等原料6000吨,其中,占60%以上的棉籽壳主要来源于本县数家棉花加工企业,其他原料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由此带动农民增收650余万元。

    与此同时,天河公司通过金针菇年创收7200余万元,产品销往北京、广州、郑州、哈尔滨等城市,供不应求。

    “我们的产品之所以供不应求,还与金针菇的品质好有关系。”陈进敏说,和一家一户或几家几户农民生产金针菇不同,工厂化生产的金针菇,由于是低温封闭生产,基本没有病虫害,不需要打农药,因此品质更好,属于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天河公司正在建设的三期工程将会采用更为先进的瓶栽技术。陈进敏解释说,这一技术是从日本、韩国引进的。该技术的原材料没有变化,只是用瓶子代替了塑料袋,减少了污染,瓶子还能够重复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生产的周期更短,菇的品质更好,菇的产量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