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资讯

    通州区工厂化生产模式

    发布日期:2011-01-12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1.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企业和种植户双赢。通州区发展食用菌产业始终坚持扶持企业和鼓励农民生产结合起来,用供应链管理的组合方式,完成工厂化生产的低成本扩张,通过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引领广大农民走上增收致富的路子,实现企业和种植户的双赢。例如1997年北京金信食用菌有限公司为了开发生产白灵菇,组织邀请有关部委、科学院所相关领导和专家参加的“论证会”,奠定了白灵菇商业推广的基础。专家对白灵菇商品性和市场前景的肯定,使白灵菇在通州区扎根并从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目前金信公司就是公司加农户种植的生产模式,由公司进行菌种菌棒制作和培养,然后供应给周边种植户进行冷房出菇管理,这种合作方式充分发挥了工厂和种植户的优势,工厂主要承担前期的制种、发菌、养菌技术密集阶段的工作,种植户则负责恒温房出菇管理,使工厂减少了后期的出菇房等设施投入而种植户则避免了制种、发菌、养菌阶段技术密集风风险。实现了企业和农户间的优势互补和风险的规避。
        2. 立足高端引进台资企业,发展现代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根据2008年我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1个培训示范村参与培训的839位农民的基本信息统计,从种植业的农民年龄40-55岁的农民占全区种植业劳动力的61.9%,35岁以下的年轻人只占种植业劳动力的6.5%。通过这两组数据统计充分的说明了我区从事种植业一产的人员主要是40—50岁的人员。而全区93%的农村青年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不再以从事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这一方面说明了社会为其成员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谋生方式,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从种植业一产的发展来看,则隐忧严重,昭示着未来10年从事农业产业队伍的生产方式、工作形式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正是着眼于未来我区农业的深刻变革,我们未雨绸缪,立足高端,大力发展食用菌工厂化。
         通州区的台资企业目前有2家,分别是北京冠华食用菌公司和北京富勤食用菌公司,其中富勤以其生产规模、设施水平、自动化程度及产后菌棒的资源化高效利用而备受瞩目。该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金针菇生产的台湾独资企业。公司占地45亩,投资已达1.2亿万元人民币,生产面积2万平米,日产能25吨, 公司在工厂化生产金针菇方面具有强大竞争优势:一是掌握了原料配方的黄金比例,金针菇生产之生物效能平均达到129%-132%;二是实现工艺流程最简化,最省力,最有效率,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使用台车栽培生产技术的公司,缩短整个流程的20%,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水平;三是垃圾变黄金,利用菌棒料,当作锅炉生热来源,不但将垃圾变为黄金而且能把多余热源提供生活区使用。五是品质优良,营业有保障,目前北京地区只有两家食用菌公司达到自动化瓶栽,冷房设施,周年栽培金针菇的高新水平,市场供应量也只能达到20%,其余 80%的市场供应要靠从外地或国外进口,这样,新鲜度不但打了折扣,营养品质也参差不齐。该公司投产后为北京市民提供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新鲜的金针菇。
        3. 大宗类区域性菌棒制作培养中心,为菇农撑起一片天。以香菇、木耳为代表的大宗类农业式栽培菇类种植,在我区占有重要位置,全区有近2000户农民以农业栽培的方式从事菇类生产。从通州食用菌的发展历史看,本地人大批投入食用菌生产,是以2004年林下食用菌的发展为标志。
        通州区在引进、培育食用菌生产工厂的同时,对传统栽培进行分段式生产方式的改良,即把食用菌生产特点分为三个专业段位,一是食用菌菌种生产、培养专业段(制作培养)、二是食用菌田间管理专业段(生产)、三是食用菌营销专业段。第一专业段是技术密集型阶段,技术含量高、风险的恶性程度最高。这个阶段是当地菇农没有能力逾越的鸿沟,也是食用菌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准确把脉,使得我们走区域化菌棒制作培养中心的道路坚定不移。我区农业式栽培短短几年大发展的事实说明,大宗类食用菌菌棒制作培养中心的路是正确的,菌棒制作培养中心批量化生产、标准化制作培养技术,为农民提供了合格的、标准统一的基本的生产要素,规避了广大农户的技术风险,有效的实行了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为我区食用菌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