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集约农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依靠生物技术的突破,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进行精耕细作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
二是循环农业。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建立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目前,主要是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是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技术和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积极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杆气化,团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同时,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以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它最大优势就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进行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简单地说,就是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型经济模式。
三是设施农业。采用现代工程技术、电子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改变局部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长提供相对可控制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实行集约化生产,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模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农业设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改变目前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方向,这主要是我们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来调节生物体生长和储藏运输环境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如蔬菜、动物、花卉、食用菌等进行工厂化生产,温室及畜舍的补光、加温、通风、微滴灌,以及贮运中运用空调、冷藏设备等。
四是精准农业。运用3S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监测系统(RS)等先进技术,进行定时、定位、定量地实施现代农业操作技术与管理程序,对主要优势农作物土地精确定位。如法国、德国等国运用3S技术,按肥力轻重程度确定播种量和施肥量,可节约10%肥料和23%的农药,依据精量播种,每公顷可节省25%的种子。
五是特色农业。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或者创造条件,以一定的资源为依托,以建立农业为主导,产业为重点,突出地方特色,适时调整农业机构,通过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产品在数量、规格、规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同时,瞄准国际市场,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国内和国际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从而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首先,改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特、优、稀产品的开发与发展;其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通过嫁接改造落地生根,形成新产品,填补空白;最后,对原有的农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使其品质上档次、功能升级,形成新产品来占领市场。
六是生态农业。即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最大优势是在于避免了现代石油农业对石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资的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又减少了污染,保护了土壤,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如我国目前的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秸杆作饲料养猪,猪粪养蛆喂鸭、鸡,禽粪施农作物等。同时,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原理,实施腐殖肥和物理及生物驱虫技术,生产品质好、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农产品。
七是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旅游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化农业生产经营和品种结构,合理规划布局,起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趣味性劳动、学习及享用新鲜食物的一种融直接效益与长远效益、观光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具体是利用地域优势和现代科技手段,建造生态园、科技园、展览园或园艺园,集科研场所、种苗培育、展览展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观光农业模式。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统一起来,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方向,选择最具优势的发展模式。
(四)注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一是提高现有农业劳动者素质。首先,选准培训对象。目前,我国农村己拥有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农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文化水平相对比较高,容易接受现代科学技术,再培训成本较低,示范效应强,有以下三种对象:第一,农民技术员、科技户、专业户。他们可以直接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示范农业技术,带动农业产业化,起到以点带面、以一带百的巨大作用。第二,农村初高中毕业回乡的青年农民。他们年轻,且有一定文化,同时非常欠缺农业生产和科技知识,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信息知识需求迫切,求知欲望和接受能力强。第三,农村干部。他们是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人,其综合素质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带领大伙奔小康。其次,拟定培训模式。培训模式应因人而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可以采取就地培训,异地培训,远程培训,其他培训等方式。培训内容要顾及到当地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一方面,我们必须对整个农民群体提出统一的要求,对不同的农民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标准。无论哪个地区,同一层次的农民经过培训必须达到统一的要求。据此设置的培训内容应该是统一的,一致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要实事求是地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内容设置。
二是从源头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首先,抓好农业高等教育。农业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要充分体现和发挥农业院校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领头羊”作用,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应用方面的作用。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培养拔尖人才,研究高端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农业、农村、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型人才,研究中国农村的实际问题,并努力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转换和应用。其次,抓好农技人员的职业教育。要鼓励更多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入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农业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及教学内容不仅与教育、科研、推广和农业经营紧密相关,而且可根据学员的具体要求开设新课程,以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与发展的需要。最后,尽快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机制和环境,积极向农村引进人才。政府部门应在财力和政策上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大学毕业生和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开发创业,对以各种形式到农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工资、福利待遇方面予以补助,努力改善农业技术人才的创业环境。同时,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条件,把招商引资与招贤引智结合起来,努力把城市工商企业和城市人才吸引到农业领域中来,把城市人才尽可能多的吸引到农村来,做到真正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点击排行
最新图文